原文
行之善也,粹以為福已矣:行之惡也,粹以為災已矣。故受天之福者,天不功焉;被天之災,則亦無怨天矣,行自為取之也。知善而弗行,謂之不明:知惡而弗改,必受天殃。天有常福,必與有德:天有常災,必與奪民時。故夫民者,至賤而不可簡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知善而弗行謂之狂,知惡而不改謂之惑。敵夫狂與惑者,圣王之戒也,而君子之愧也。嗚呼!戒之,戒之!豈其以狂與惑自為之?明君而君子乎,聞善而行之如爭,聞惡而改之如仇,然后禍災可離,然后保福也。。戒之,戒之!
誅賞之慎焉,故與其殺不辜也,寧失于有罪也。故夫罪也者,疑則附之去已;夫功也者,疑則附之與已。則此毋有無罪而見誅,毋有有功而無賞者矣。戒之哉,戒之哉!誅賞之慎焉,故古之立刑也,以禁不肖,以起怠惰之民也。是以一罪疑則弗遂珠也,故不肖得改也,故一功疑則必弗倍也,故愚民可勸也,是以上有仁譽而下有治名。疑罪從去,仁也;疑功從予,信也。戒之哉,戒之哉!慎其下,故亟丕忌:宣而不曲,不反民之罪而重之,不滅民之功而棄之。故上為非則諫而止之,以道弼之;下為非則矜而恕之,道而赦之,柔而假之。故雖有不肖民,化而則之,故雖昔者之帝王,其所貴其臣者,如此而已矣。
人臣之道,思善則獻之于上,聞善則獻之于上,知善則獻之于上。夫民者,唯君者有之,為人臣者助君理之。故夫為人臣者,以富樂民為功,以貧苦民為罪。故君以知賢為明,吏以愛民為忠。敵臣忠則君明,此之謂圣王。故官有假而德無假,住有卑而義無卑。故位下而義高者,雖卑,貴也;位高而義下者,雖貴,必窮。嗚呼,戒之哉,戒之哉!行道不能,窮困及之。
實戰演習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天有常災,必與奪民時
奪民時:使百姓錯過農事季節。
B.故夫民者,至賤而不可簡也
筒:簡單。
c.故洙而不忌,賞而不曲
曲:指徇私情,賞不當賞者。
D.故夫為人臣者,以富樂民為功
富樂民:使民富而樂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下為非則矜而恕之
劍閣崢嶸而崔嵬
B.故雖有不肖民,化而則之
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
C.豈其以狂與惑自為之
余與四人擁火以人
D.故上為非則諫而止之
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
3.下列各項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以貧苦民為罪
B.知善而弗行,謂之不明
C.是以上有仁譽而下有治名
D.毋有有功而無賞者矣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明君而君子乎,聞善而行之如爭,聞惡而改之如仇,然后禍災可離,然后保福也。
(2)故誅而不忌,賞而不曲,不反民之罪而重之,不滅民之功而棄之。
(3)故位下而義高者,雖卑,貴也;位高而義下者,雖貴,必窮。
5.試分條分析概括賈誼在本文中提出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