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在近年實踐當中已經體現出多重優勢,因而在高考中又日益受到重視,它注重的是考生的審題立意,對考生的要求也就更高了。在這里著重談談材料作文的最困難、最重要的一關:審題立意。
一、審題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寫作內容和立意的依據,它是你文章的靈魂,蘊涵著文章的主旨,簡單地說材料的主旨就是你要寫的議論文的論點,你所寫的記敘文的中心思想。寫作者必須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從整體上對材料進行把握。從近年的材料作文來看,大致有以下幾類:
1.故事類
這是最為傳統的材料類型。題目提供的材料一般是一則寓言或者一個故事。在閱讀材料時,必須重點關注故事中人物的言行、問題的根源、事件的起因和結果,尤其是結尾部分議論性、哲理性的語句,這些都是理解材料至關重要的信息。如2007年全國卷Ⅱ高考作文題:
著名歌手叢飛節衣縮食,為一貧困企業捐款300萬,但當他生病后,該廠員工竟無一人探望,其中一名受助者還說:“這讓叢飛很沒面子”,叢飛很傷心,但他說:“我現在已經無需錢來治療了。”
華南農大學生小李通過賣廢品捐款給一所希望小學,但不久他被查出來患白血病,該校師生紛紛捐款,其中一位四年級女孩捐了十元,當被問到為什么把自己的壓歲錢都捐出來的時候,這位小女孩說:“我們要記得李姐姐說的話:‘要學會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要幫助別人。’”
2.關系類
這種材料類型的特征是:題中材料基本可以劃分內容相對或相反的兩部分,注重考察學生的思辨能力。在審題時,既要注意兩部分內容之間的區別,又要看到二者的內在聯系:既要堅持兩點論,又必須堅持重點論:這樣才能做到全面而重點突出。如“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等。
3.問題類
材料是當前社會存在的某個熱點問題或生活中常見的某種社會現象。要求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如2007年江西卷:語文,我們每天都和語文打交道,無論課內還是課外。在你記憶的深處,或許有語文學習的難忘印象,或許有關于語文的諸多感慨。請在下列題目中任選一題作文。
(1)語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2)語文,想說愛你不容易;
4.理解類
這種類型材料的特點是:選取一個詞語、一句或一段話作為題目。審題時,如果材料中對詞語作了解釋,那么每個義項都可單獨作為寫作角度。如2006年高考湖南卷:“意氣”一詞。有三個義項:
(1)志向、趣味和性情。如意氣相投。
(2)意志和氣概。如意氣昂揚。
(3)偏激、任性的情緒。如意氣用事。
三個義項每個都可以單獨作為寫作角度。當然,我們主張在寫作的時候只選取其中一個義項。
其實,不管什么樣類型的材料,它都是寫作提示,啟發你去思考,更重要的是,它為寫作提供限制,是命題人所劃定的“圈”,只要不出“圈”,一般就不會跑題了。
二、立意
1.多角度開拓
面對一個問題或者文題,思維呈輻射狀態向多方向散發,關鍵是突破思維定勢,不停留在最顯見的,最容易想到的角度、層面上,抓住問題的特點,挖掘出它深層的含義,或通過比喻、象征,看還能生成什么新的意思。這樣,就可能找到一些具有創新性的立意。
例如北京市2005年高考題:《說“安”》,對這道題就可以從以下角度去思考:
“安”的呈現形態:安詳,安定,安寧,和諧;
“安”的意義:社會追求的目標,建設和諧社會:
“安”的文化淵源:儒家思想:
“安”的基礎:對個人而言,心態穩定,淡泊,堅強;對社會而言,物質豐富,政治清明,人口素質高,文化風尚好:
“安”的辯證思考:居安思危,憂患意識;人總有不安的時候,居中游不安,無所事事不安,麻煩了他人不安。
2.化大為小
在一個寬泛的范圍內,“擇其一點,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寫“大范圍”中的“某一方面”,給自已選擇一個充分發揮、具體表現的好舞臺,這樣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內寫出立意鮮明集中、內容具體充實的好文章。如2007年北京卷作文題: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是唐朝詩人劉長卿在《別嚴士元》中的詩句。曾經有人這樣理解這句詩:
(1)這是歌頌春天的美好意境。
(2)閑花、細而表達了不為人知的寂寞。
(3)看不見、聽不見不等于無所作為,嘆息一種恬淡的做人態度。
(4)這種意境已經不適合當今的世界……
正所謂“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題中對詩句的理解有四個,要做到化大為小的話,寫作時就切忌多點開花甚至面面俱到。
3.新的視點,新的理解,新的詮釋
對事物從新的角度去審視,賦予個性化的理解,做出獨特的解釋。這也是我們面對問題開拓新思路的途徑之一。不要按詞語的常用義去作解釋,而是通過類比、比喻、象征、聯系等思維方法“曲解”出新的含義來。
例如2006年遼寧高考作文題“肩膀”。如何解讀“肩膀”,就成了立意出新的途徑之一。
實際的理解:肩膀,胳膊與軀體相連的部分。寫父錄的肩膀,在奶奶肩膀上晃過的童年。
引申的理解:
基礎:鐵軌是火車的肩膀,歷史是未來的肩膀。
責任:我們是祖國的肩膀。
負責任:挺起肩膀,不做溜肩膀。
力量:鐵肩擔道義。
團結:并肩攜手,齊肩并進。
又如:2006年上海題“我想握住你的手”,將“你”具體化可有以下幾種理解:
(1)機遇。
(2)誠信。
(3)友誼。
4.逆向而行
從題意的反方向去想,求異思維,逆向思維,也是立意的一種思維方法。
例如成語的逆向解讀。《詠柳》詩的逆向之作。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曾子固:“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需要指出的是,“逆向而行”往往也需要慎重而“行”。
總之,對審題立意而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寫好作文,只有不斷練習,不斷積累,才能有所提高,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