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心理療法已經廣泛地應用于臨床上,并且取得了明顯療效。其實,我國古代醫學家早已將心理療法用于患者治病了。古人認為“上醫醫心,中醫醫形,下醫醫病”,是符合治病求本原則的。下面選錄古代有趣的心理治療方案以饗讀者
張子和送笑治哀
金元時期的醫學家張子和非常善于以情治情,當時的舉人項關今老年得子,舉家歡喜,可惜兒子未滿周歲,不幸患病而死,項夫人悲傷過度而致重病,百藥服遍不見效果,特請名醫張子和診治。張先生問明原因,突然起身說“老伴要我做油豆腐嵌肉,我還未辦妥,得趕快回家,不然老伴的拳頭可不留情啊!容我告辭,明天一定送藥上門。”項夫人聞之不禁笑出聲來。第二天張先生來項家,急得一頭汗,說“未找到藥,只得道歉。”項夫人看到張先生的狼狽樣,大笑起來。第三天張子和進門一脫袍便找藥,非但沒有找到,還露出了女人衣衫。張連忙說“來時匆忙穿錯了衣衫。”項夫人看見后捧腹大笑。張顯得很不好意思。他走后,項夫人越發笑個不停,真是從來沒見過的“名醫”。自此項夫人見人就講,講一次笑一次,不出半月,項夫人的病奇跡般痊愈了。20天后張先生來到舉人家,索要“脈理費”。項夫人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三劑良藥!促進內啡肽分泌的良藥!
石勝激怒勝憂思
據《后漢書》記載,宜陽太守孫翼,因長年憂思氣結患了憂郁癥,服數藥均罔效,派人請來當地名醫石勝診治。石勝不僅醫術高明,且詩文絕倫。他察言觀色并詳細了解太守的病因病情之后,便給太守開了一個奇妙的處方,然后還索要了些珠寶銀兩,便不辭而別。石勝走后,太守忙展開處方細看,只見一紙上畫了一個光著屁股的小孩,背上歪歪斜斜寫著“太守”字樣,下面還落有一首諷刺詩“太守姓孫實不祥,呼宗喚爺度時光,開口比人小兩輩,姓‘兒’也比姓孫強。”太守看后勃然大怒,暴跳如雷,命人火速追拿石勝,此時石勝早已不知去向,捕快只好空手交差。太守越看越惱,越看越氣,竟氣得吐出了黑色穢物,誰知穢物一吐,頓感一陣清爽,胸腹舒暢,憂郁便清。太守仔細想來,便領悟到了石勝高妙之處。石勝按照脾屬土,在志為憂;肝屬木,在志為怒,怒則肝氣克土的中醫理論,巧妙運用諷刺、侮辱等手段,取得了以怒勝憂。
華佗無藥去肥瞟
相傳當時一個五十余歲的高翁胖如肥牛,一步一喘氣,人們送他一個”胖大和尚“的外號。一日,聽說華佗行醫至此,心想,人人都說華佗是神醫,何不求他治掉這身肥肉。當胖大和尚到華佗下榻之處求醫,華佗仔細打量后故作驚訝地問道“你大腳內側有兩塊烏紫斑,是嗎?夜里不得安眠?”胖大和尚口稱“是的,是的”。此時華佗卻只字未吐,便讓弟子送客,那胖大和尚心中疑惑,忙問病情如何?那華佗長嘆道.“唉,不便直講。”那胖大和尚愈發著急,忙說:“先生不必顧慮,但講無妨”。華佗這才沉重地說“先生此病在身久矣,現已病入骨髓,貧醫雖略有小技,只恐無回天之力。幸好你尚有百日陽壽,此番回去不要吝錢財,盡量享用,也不枉人生一世。”胖大和尚聽罷半晌無語,只好離去。他哪有心思坐享清福,反而愁眉苦臉,茶飯不思,夜不安寢;還隱約看見家人忙辦后事。這樣煎熬一百天過去了,昔日胖大身軀竟變得骨瘦如柴,并沒有死。忽然想起華佗的醫囑,一時怒火中燒,定要找華佗算賬。這位骨瘦如柴的胖大和尚見了華佗破口大罵“姓華的,你這個庸醫!還認得我嗎?”待他怒氣沖沖地把求醫的經過說一遍,華佗哈哈大笑“噢,記得”。“是啊,我叫你給我治胖,你為何說我病入骨髓,只有百日陽壽了,害得我好苦哇!”華倫捋捋胡須說“你看胖不是已經給治好了嗎?”胖大和尚低頭看了看這嶙峋瘦骨的身體,恍然大悟,哭笑不得地說:“原來是這么回事!”
(編輯/子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