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在外交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為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但諸如中石油公司在非洲遇襲及斯皮爾博格抵制北京奧運會這樣的事件,也造成了負面影響。
國際關系和外交事務可分為官方及民間兩大部分。長期以來,中國的外交主要著眼于官方,對公眾外交重視不夠。受官本位思維影響,人們認為只要和外國政府搞好關系,就等于搞好了與外國社會的關系。如“中非論壇”所邀請的客人,絕大多數都是政府官員,極少社會其他力量,如宗教和非政府組織的代表等。
其實,在許多民主國家,政府只是多元社會中的一元,其立場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完全代表社會中的各種勢力。近來所發出的一系列要求抵制奧運的聲音,都不是國外政府的行為,而是源于非政府的社會層面。
大凡民主社會都是多元化社會,政黨、宗教、媒體、NGO(非政府組織)都是相對獨立的,他們對輿論和政策取向,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中國政府免除非洲國家所欠的債務,減輕了非洲政府的負擔,但對那些對非洲社會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組織來說,并沒有多少直接的好處,他們不領情甚至還攻擊中國。如果不是宣布免除債務,而是宣布中國將非洲國家所欠債務收回后,全部用于當地的社會公益事業,其效果可能比簡單免除債務要好得多。
中國的外交經費應有一部分投向宗教機構、媒體、NGO,由這些部門按自己的方式去進行公眾外交活動。這樣,在重視和加強官方外交的同時,也重視以宗教對宗教、媒體對媒體、NGO對NGO,形成多元外交的格局,中國的外交局面將會呈現出新氣象。
《聯合早報》2008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