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京大學外國經濟學說研究中心副主任夏業良
本刊記者 滿凱艷
夏業良:中國目前的通脹水平還不算很危險。如果GDP增長達到10%,我們甚至可以承受全年8%的最高通脹水平。現在離全年8%的差距還比較大,仍是可控的適度水平。
否認通貨膨脹不現實
《財經文摘》:最近國外媒體對中國通貨膨脹報道比較多,有一種觀點認為,目前國內的通貨膨脹其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通貨膨脹,而應該稱之為食品價格上漲。您怎么看待這種觀點?

夏業良:通貨膨脹的含義,是持續的價格全面上升,不是指短暫的漲價現象。如果一段時期只有少數商品價格上升,也不能稱之為通貨膨脹。但是通貨膨脹是從少數商品價格上升開始傳導的。
CPI反映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價格,反映出老百姓所面對的總體價格水平。當CPI數字持續上升的時候,其實就代表了主要消費品的價格上升。所以說,當我們發現CPI明顯上揚的時候,否認通貨膨脹,是不現實的,或者說是非理性的。
《財經文摘》:許多人通過與前幾次通貨膨脹進行比較,認為現在只是食品漲價,而服務等其他領域的漲價不明顯。
夏業良:PPI在上漲,投資品價格也在上漲,比如說房地產價格,雖然有些城市增長幅度有些下降,但絕對價格在上升。這些年來,消費者價格指數、生產者價格指數和投資品價格都在上升,怎么能說不是通貨膨脹呢?
如果提及惡性通貨膨脹,那么1949年以來中國已經歷過若干次,尤其是1988年和1994年,當時的惡性通貨膨脹指數均是兩位數,分別高達17%和24%,這種價格上漲是人們難以接受的。
當時情況特殊,中國的市場經濟尚未完全放開,仍處于短缺經濟之中,很多商品供不應求。老百姓手中有存款,但買不到想要的東西,物價一旦上漲,反而推動人們去購買。所以在1988年那一輪惡性通貨膨脹中,人們出于預防性儲存的目的,買回來許多家里實際上暫時不用的東西,就是擔心價格進一步上升。
現在情況有很大不同,中國已經從短缺經濟進入到日常消費品相當豐富甚至過剩的階段,老百姓“持幣待購”,不會像以前那樣買幾臺電視機、冰箱存著。目前的通貨膨脹水平不可能達到那時候的嚴重程度。
《財經文摘》:有人預測年底食品價格將會回落,您怎么看?
夏業良:不太容易全面回落。這些年來中國的糧食價格其實沒有上升多少,而經濟在高速增長,人民收入水平也不斷提高。10年來食品價格上漲幅度與收入增長幅度相比,是非常低的。如果持續這樣的低價格,要么國家給予農民補貼,要么農民不再種糧食。
不僅如此,不能忽略國際糧食價格上漲的因素。有人認為中國購買的糧食數量不多,主要是自給自足農業,但從根本來看,世界糧食市場價格影響著中國糧食市場價格。中國雖然不完全依賴于世界糧食市場,但仍要進口一部分糧食。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指出,當前谷物庫存量為20多年來最低水平。
導致世界糧食價格上漲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石油危機,油價的高企迫使人們尋找替代能源,從而帶動了對生物燃料的主要原料玉米的需求。世界糧食市場未來一段時期內都會保持高價水平。
《財經文摘》:您覺得糧食價格上漲有沒有期貨炒作的因素?
夏業良:從事糧食投機交易的人肯定有。但總體上來講,糧食供給具有長期性,何況全球的糧食供給不是一個市場能左右的,期貨市場不足以炒作到那么嚴重的程度。
溫家寶總理近日表示,我們的糧食是比較安全的,我們的糧食儲備水平是別國平均儲備水平的兩倍。我很贊同溫總理的觀點,但從長期趨勢來看,不要期望糧食價格會有大幅度的下降,糧食價格在今后幾年都會有小幅上升。
長期低通脹太理想化
《財經文摘》:您認為導致這一輪通貨膨脹的根源在哪里?
夏業良:中國幾乎所有的通貨膨脹都是從食品價格開始的,根源在糧食,食品價格影響到副產品、服務產品。通貨膨脹不可能是一百種、一千種商品同時漲價,肯定有商品先漲,然后帶動和影響其他商品。

《財經文摘》:有人認為此次通脹的根源是房價過高,您怎么看?
夏業良:不是房價上漲造成了通貨膨脹,而是食品等價格上升了以后,通貨膨脹顯現以后,可能會產生房價上漲的預期,從而帶動房地產價格攀升。
《財經文摘》:有沒有熱錢大量流入的影響?
夏業良:人民幣不管是快速升值還是慢速升值,國際游資的投機都會發生。有人質疑快速升值給游資提供了集中投機的機會,但若是慢速升值的話,國際游資的準備期更長,可以動用的資金數額更大。這沒有辦法完全避免。
我在3年前在接受美國《新聞周刊》雜志采訪時說過,人民幣被低估了50%,當時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是8.27,也就是說,4.1左右是我們比較真實的匯價水平。我當時的建議是,用5年的時間完成50%的增值。這意味著,平均每年要升10%左右,從今年情況看,人民幣完全有可能升值10%以上。
《財經文摘》:中國經濟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高增長低通脹,很多專家認為這一輪的通貨膨脹是經濟自身發展的結果。
夏業良:通貨膨脹是正常經濟中都會出現的情況,有時通脹水平低,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中國前幾年經歷了很長時間的低通脹水平,大家把理想的事情看成理所當然了。
我們不能缺乏理性地要求自己的收入每年增長10%以上,而我們日常消費的各種食品、副食品、服務和交通運輸等方面的價格都不上漲。如果絕大多數商品價格出現明顯下降勢頭,我們將會再度面臨通貨緊縮的困境。
保持可控的適度通脹
《財經文摘》:您預測今年的CPI將達到多少?
夏業良:在當今的經濟環境中,最近3年中國通貨膨脹即使到最嚴重的時候,也不會超過10%。也就是說,是一位數,而不是兩位數。
今年政府的目標是CPI不超過4.8%,從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一季度的情況來看,這個數字定得過于樂觀。通貨膨脹水平要高于政府目標,可能會在6%左右。
《財經文摘》:中國適度的通脹水平是多少?
夏業良:如果每年我國經濟增長保持在10%以上,而通貨膨脹控制在5%以下,我們的經濟可以說是不錯的經濟。如果GDP在10%以上,而通貨膨脹只有1%或者2%,這種高增長低通脹的理想化階段很難持久。
而如果出現通貨緊縮,也是不利的。通貨緊縮意味著大量工廠關閉,大量人口失業,因此我們希望在每年的經濟高增長情況下,有適度的通貨膨脹,在我們的GDP增長超過10%的情況下,CPI控制在5%以下的通貨膨脹水平都是適度的。
《財經文摘》:今年的通脹水平將是適度的么?
夏業良:國外很多國家通脹率經常維持在4%至5%,都比我們高。中國目前的通脹水平還不算很危險。如果GDP增長達到10%,我們甚至可以承受全年8%的最高通脹水平。現在離全年8%的差距還比較大,仍是可控的適度水平,對中國經濟還不足以造成嚴重危害。
但通貨膨脹必須引起關注和警惕,不要讓其演化為惡性通貨膨脹,這需要中央政府在貨幣政策方面采取調控措施。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過在國際市場購買以及補貼生產者的方式來增加有效供給,尤其是增加一些比較敏感的日常生活用品的供給,使通貨膨脹的速率保持在可控的適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