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官員說措施得當可使地震災區無大疫
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韓卓升博士5月16日對新華社記者說,四川地震災區出現傳染病的風險是存在的,但如果采取適當和足夠的措施,避免發生重大疫情是可以做到的。
韓卓升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采訪時說,在地震發生后的兩到三天內,最緊迫的事情是搜尋幸存者和救治傷員,在隨后的幾天或幾周內,應重點做好防止傳染病暴發的工作,特別是防止腹瀉和呼吸系統感染之類的疾病流行。
韓卓升說,如果缺乏清潔的飲用水和足夠的衛生設施,沒有安全的食品,那么這兩種疾病是非常容易傳播的。因此,必須確保災區飲用水和食品的安全,保證災區有可以接受的衛生條件,這項工作很艱巨。
韓卓升說,世衛組織駐華代表處一直在與中國衛生部保持密切聯系,并就這方面的問題進行討論。代表處還向中方提供了技術支持和相關設備,特別是在飲用水凈化方面。他相信中方已對災區當前的形勢進行了認真評估,了解了存在的風險。
韓卓升還指出,到目前為止中國四川地震災區沒有疫情暴發。只要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派遣足夠的醫務人員,并配備適當的裝備,沒有次級災害出現,那么避免較大疫情的發生是可以做到的。
(來源:新華社上海信息網)
受災群眾可通過心理自助應對9種不良情緒反應
在啟程趕赴綿陽災區開展心理救助之際,中國心理學會學校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沃建中接受了記者的專訪。他認為,當出現不良情緒反應時,災區群眾可以采取相應的自我應對策略,實現“坦然面對,自由抒解”。
沃建中教授告訴記者,通常災后的心理反應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心理應激期,這一時期人們剛剛經歷可怕的災難,心理上處于麻木狀態,還無暇顧及自己的心理感受;第二階段是心理早期適應期,這一時期人們開始對災難進行思考,容易產生各種負面的情緒,因此這一階段是心理干預的重點時期;第三階段是心理重建期,這一階段心理干預的主要目的是幫助人們直面現實,走出陰影,開始新的正常的生活。
針對第二階段可能出現的9種不良情緒反應,沃建中教授分別提供了自我應對的策略,以實現“坦然面對、自由抒解”式的心理自助。
1.強烈恐懼感和不安全感:由于地震災難的突然性和巨大的破壞性,災區群眾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恐懼,這種恐懼主要包括害怕地震的再次到來,或者擔心幸存下來的親人或朋友再次失去,恐懼感會使自己出現一些感、知覺過敏的反應,這些都是對非正常災難的正常反應,不必過度擔心,一般會自行消退。
自助對策:承認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強迫自己抵制或否認在面對災害和突發事件時產生的害怕、擔憂,盡量保持平和的心態。另外,一定要大膽地宣泄出來,多與周圍的人溝通,使這種恐懼情緒得到合理宣泄,切不可以煙、酒來排遣壓力,更不可以采取攻擊性的行為。
2.自罪感:地震過后,災區群眾也許會有一些自責的想法,譬如為什么沒有及時地救出家人等,當想起遇難的親人時,產生這種幸存下來的罪惡感是正常的。
自助對策:這種自罪心理是想挽回親人生命的一種表現,是愛他們的一種表現,是人們經歷過災難后的正常表現,但自責過久是非常有害的,會影響身心的康復。要做的首先是面對事情發生的不可預測性、事實的不可改變性;其次要勇敢把這種罪惡感告訴身邊的人,這樣可以減緩壓力,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得到一些不同的想法。
3.巨大的悲痛:每一段哀慟的歷程都是沉重的,尤其面對親人的突然離去更是如此,其沖擊力讓人難以承受,這種悲痛的影響可能會持續很久,同時可能滋生出一些其他的情緒問題,譬如情感失落、絕望、孤獨等。
自助對策:親人的突然離去,悲痛是表達對親人感情的情緒表現,沒必要刻意壓抑,合理地把悲痛表達出來是有利于個體身心健康的,但發泄要有方法,個人孤獨的發泄會使自己陷入越來越無助的境界,最好與身邊親戚朋友共同回憶和悼念親人,這樣既有利于釋放這種情緒,又有利于使自己得到支持,獲得從悲痛中站起來的力量。
4.憤怒感:地震過后,面對重大的變故也許你會有很大的憤怒,譬如“為什么老天對我這么不公平,為什么沒人能理解我的感受”。在這個時候人們的憤怒情緒是非理性的,很容易走極端,出現極端行為。
自助對策:把自己的憤怒向周邊的人或者向相關的心理援助人員以言語的形式宣泄出來,聽聽他們對這些事情的看法,然后努力使自己冷靜下來。
5.絕望與自殺:地震帶來的各種悲劇場面至今可能讓人無法相信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這些事情仍然在腦海中盤旋,讓人感到絕望和痛苦。想到這些,有些人可能會有輕生的念頭。
自助對策:在這種情形下,應該首先要敢于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即災難發生了,悲劇也確實發生了,也許這樣會讓人很痛苦,但是無法逃避的,需要去理性地認清自己所經歷的事實,向周圍的人表達這種絕望的感覺;如果在絕望的情形下產生自殺的想法,也是正常的,但要引起警惕,尤其是自殺的想法越來越頻繁時或無法控制時,應立即尋求應激心理干預援助。
6.幻想:經歷過地震這一巨大的災難后,很多事實讓人無法接受。在這種情形下,可能仍會期盼著親人安然無恙回來,即使地震已經過去好些天了,依然沉溺在這種遙遙無期的幻想和期待中。
自助對策:處于這種幻想中,是由于還不敢接受地震這個現實,屬于正常反應,但一味沉浸于這種幻想之中卻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需要理性地認識到,事實已經發生,想要回到過去是不可能的事情。拋棄幻想是眾多心理難題里最難的一項,但仍然需要勇敢堅強地去做出這個選擇。
7.壓抑:在地震后,很多人想與其他人溝通交流,發泄情緒,減緩壓力,但礙于各種原因,不愿去主動與人談論自己的痛苦,而把痛苦都憋在心里,獨自黯然傷神。這種行為是正常的,但對自己的身體無益。
自助對策:不要掩飾感覺,而應試著把自己的一些情緒或經歷說出來,并且讓家人或親人一起分擔悲痛。最好在鼓勵釋放情緒的同時,也不要勉強自己和他人去遺忘痛苦,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傷痛不是一兩天就能消退的,需要時間。
8.認識自己的其他心理反應:除了以上的現象外,也許還會有一些人腦中出現怪異的念頭、失眠、做噩夢、沮喪、記憶力減退、情感冷漠,這些現象的出現也是地震災難后的心理反應,雖然這些現象看似瘋狂,但在目前的處境看來也屬正常反應。
自助對策:不要太在意這些反應,隨著時間的流逝一般會自然消失,還有就是需要有規律的休息,保證基本的飲食。
9.生理上的不適感:生理上會表現出一些特殊癥狀,譬如疲倦、呼吸困難、喉嚨及胸部感覺梗塞、暈眩、頭昏眼花、發抖或抽筋、心跳加快等,這些生理上的不適感出現后也不要恐慌,應視其為正常的災后反應,不必要太過于擔心。
自助對策:注意休息,多做一些必要的活動,有助于消除疲勞,增強體質,提高對疾病的免疫力。
(來源:新華社上海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