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許三多們做了父親,會怎么對待“小三多”們的朋友?表面上是個猜想游戲,背后卻蘊含著我們身邊的各種育兒觀。
第一道題目:
我的孩子在幼兒園里是個“落寞小孩”。
小朋友不和他玩!和大家玩游戲時,不是當怪獸,就是當壞蛋……真擔心孩子在幼兒園里不合群,或者總處在被動的一方。
士兵們的猜想:
袁朗漫不經心地佯裝天下太平,他覺得這是讓孩子學著堅強的機會,因為“人在絕望的時候才會盡最大的努力”;伍六一氣憤地罵了老師一頓然后給孩子轉園;史今耐心地鼓勵孩子參與小朋友的游戲,多次請小朋友們到家里來玩;成才給老師送禮,請老師幫忙“照顧”孩子;許三多教育孩子只要不放棄努力,總能找到好朋友。
專家看法:
#61692;與別人交往是否容易,和孩子的氣質特點有關。有些孩子氣質敏感、謹慎、適應新事物慢,結交新朋友就會比別人更困難一些。也許我們該換個角度去看,這樣的孩子其實是比較沉穩小心的,這種特點對他也有好處,至少惹禍和遇到危險的可能性要比那些大膽的孩子小一些。
#61692;孩子也許處在一系列的矛盾之中。他也許喜歡參與一些熱鬧的游戲,但是熱鬧的游戲群體他參與不進去。本來他可以參與一些不熱鬧的游戲群體,但是這又不是他所向往的。如果是這樣,他就需要自己權衡。你可以做的是,幫助他把這些關系理清,讓他的思路清晰起來。
#61692;交往需要有共同的話題。如果孩子缺少和別人的共同點, 比如相類似的興趣、知識、技能, 對他的交往也會有影響。但是只要和其他孩子多接觸,這方面的差距就會逐漸縮小,你也可以有意識地幫助他。
#61692;從興趣入手,更容易讓他找到玩伴。如果他對打打鬧鬧的游戲興趣不高,那么可以準備一些安靜的游戲,找到這方面有共同興趣的孩子,也許會有些突破;發現孩子某方面的特長,和老師溝通,如果老師能夠表揚他這方面的優點,對幫助他和別人建立好的關系是會有幫助的。
#61692;融入不了大的群體,在一個小的圈子里,或者玩一對一的游戲應該相對容易一些。
#61692;給他安排長時間接觸一個小朋友的機會,讓孩子積累和別人玩的經驗。這樣,即便他在一個大些的群體里仍然不太適應,但至少有了玩伴,跟別人玩的本領也會比原來多一些。
特別提醒:
孩子的個性及交往的特點不盡相同,沒有必要要求他和別的孩子一樣。沒有很多朋友的孩子會另有一番天地。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喜歡自己的處世方式, 喜歡自己的個性——這比讓他像別人一樣更重要。
第二道題目:
在別人眼里,我的孩子是個“恐怖小子”。
動手打人、抓人; 搶別人的玩具、書……每天把他送到幼兒園就害怕他會傷害到其他小朋友。
士兵們的猜想:
伍六一大贊孩子夠“血性”;成才當著對方家長的面批評孩子,背地里高興,并指點孩子,有些情況自己不用親自出面,可以假手他人;史今親自帶著孩子去給對方小朋友道歉;李夢決定找孩子談話,但最終以回憶他自己的“激情”歲月而告終;許三多不知道怎么勸,告訴孩子以后想打架就來打他。
專家看法:
過去,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待在家里,不容易出現這類爭執;現在,他需要學習在集體中與別人相處,學著處理小朋友間的沖突,出現一些問題是難免的。
#61692;“傷害”行為背后的原因需要我們實時地去分析。
如果只是想逗弄別人:也許要讓孩子知道怎樣“逗弄”別人是受人歡迎而不讓人生厭的,告訴他有些孩子不喜歡別人逗弄他,有時表示逗樂的舉動在他那里也是不受歡迎的。
如果是心里有氣要發泄:了解孩子為什么會有情緒,幫助他解決引起情緒的問題,同時告訴他如何發泄是被允許的。
#61692;如果一個孩子剛開始用打人的辦法處理事情成功了,以后更容易用打人的辦法來處理其他事情。如果大人的態度不堅決,不明確,孩子打人的行為可能就不能得到有效遏制。重要的是,孩子有沒有看到一種除了打人以外的處理好這件事情的方法,他的打人的行為是不是受到了適當的懲戒。如果是這樣,孩子會從這件事情的處理中學到對他成長有益的一面:應該如何處理事情才更有效。
#61692;有時候,孩子打人雖然不對,但是事情本身也許對他是不公平的。這樣的事情如果處理不當,孩子感到委屈,情緒不好,會影響到他以后處理類似事情時的狀態。孩子脾氣壞,動不動打人,有可能是這種情況的后遺癥。所以,簡單制止孩子打人并不能最終解決問題,讓孩子學會如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61692;這樣的孩子通常精力旺盛。多做些運動,甚至讓他去學一兩樣適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體育課外班,對他應該也會有幫助。
特別提醒: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并不是很強,有時候事情本身也許無所謂,但也會引起孩子很大的情緒反應??刂魄榫w是一個大課程,需要慢慢學習,父母的耐心很重要。
第三道題目:
孩子受“欺負”,傷了我的心。
孩子在幼兒園里被其他孩子抓傷了,更讓人受不了的是,對方家長竟然無動于衷。作為父母,下次再遇到此類情況應該如何教孩子應對?
士兵們的猜想:
伍六一大怒,要和對方家長干一架;袁朗表面上漠不關心,但卻給孩子報了搏擊班;吳哲利用自己豐富的法律知識,和對方家長辯論;許三多想,這不和當爹的我小時候一樣嗎?和孩子分享了自己小時候被“欺負”時是怎么“裝慫”來保護自己的。
專家看法:
我們處理這類事情的方式會給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影響孩子以后自己處理這類事情的方式和態度。
#61692;保護自己,是基本的態度。小孩子打打鬧鬧,一般不是認真的,但是也可能造成傷害。如果被打的孩子自己能夠反抗和保護自己,我們也許不必干預太多,但是如果孩子不會,我們就要教他。
#61692;表達憤怒,也是必要的。沖著對方大聲說,甚至喊叫,都是可以的。動物受到傷害,也會發出叫聲,一則是發出信號,讓同類知道,二則也是對對方發出信號,自己可能會反抗。大聲說話和喊叫,對打人的孩子來說也可能造成威懾。
#61692;反抗。要求自己的孩子讓著別人,或者讓孩子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都是有道理的。這要看父母自己的觀念和孩子的性格。保護好自己不受傷害,但是不和別人一般見識,不理他,這是可取的;保護好自己,同時回敬對方一下,警告對方不要為所欲為,也未嘗不可。畢竟,這也是一種社會適應的方式,只要不造成傷害。
特別提醒:
保護自己,表達憤怒,反抗,教給孩子什么,就看父母希望孩子做到哪一步。不管怎樣,如果孩子被別的孩子打了,而對方的父母不予理睬,那么作為父母要站出來制止,至少向對方說明這會傷害到人,同時安慰自己的孩子。這至少表明:你會關心和保護自己的孩子,你敢于主張自己的權益。讓孩子感受到這些,沒有壞處。
相關鏈接:中新兩國父母這樣調解沖突
在一項中國和新西蘭的對比調查中,我們看到了兩國父母表現出對待孩子沖突的一些不同觀點,這些觀點背后有著文化和教育的淵源:
新西蘭父母
★更多地關注孩子身體受傷害的情況。如“我的第一個直接反應是對Michael 說:‘你傷著了嗎?傷著哪兒了?’然后檢查一下他什么地方疼,并擁抱他”。
★承認孩子們情緒方面的不平衡狀態。如“我要說:‘我看見了兩個不高興的孩子?!缓笞屗麄儽磉_自己的感受和他們看到的情景”。
★讓孩子做出選擇。如“我建議我們做點什么,讓他們在能做的事情中加以選擇”。
★表現出幽默。如“我會采取開玩笑的方式——大笑、假扮成一只鵝……這對化解孩子小小的沖突是很棒的。有時我會裝成一個正在玩玩具的孩子在他們旁邊玩,或者講個類似的故事。也許我還會拿起吉他,把剛才發生的事編成一首幽默的歌來唱”。
★與孩子討論“安全表達憤怒”的方式。如“我要對Charlie 說,你很生氣,這可以,但我們不要打人。一旦他平靜下來,我將和他談談他的憤怒,然后討論安全表達憤怒的方式,如跺腳或說‘我生氣了!’”
★提出接納多種觀點的主張。如“應該告訴孩子們,有時候人們持有的各種觀點并不都是正確的,但我們的所有觀點都是有價值的”。
中國父母
多數回答建議給孩子講道理。如“一定要批評小林的霸道行為,講清打人是非禮行為,對成人而言是違法行為”。
要求孩子控制消極情緒的表達。如“給天宇講明白,不該因自己的情緒影響別人,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并要求兩個小朋友重新和好”。
較多的回答要求孩子謙讓。如“兩人發生爭搶時應互相謙讓”。
代替孩子思考和做事。如“我會自己將玩具收好,帶兩個小朋友離開現場”。利用集體的力量教育孩子。如“問旁邊的孩子:‘小林打人對嗎?’‘不對!’孩子會這樣回答。‘那你們能幫他倆解決這個問題嗎?’這時會有許多孩子提出各種各樣幫助他們的辦法”。
用中國的歷史或民間故事對孩子進行教育。如“告訴小朋友要謙讓,要團結友愛。可講‘孔融讓梨’的故事給他們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