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男性的成長環境
Q.寶寶1周歲的時候我離了婚, 寶寶和我生活。我上班的時候我媽媽幫我帶著。都說這種“女性”的環境對男孩的性格形成不太好,真的是這樣嗎?我應該注意什么?
A:看看男孩的成長都需要什么,就知道我們現在做得怎樣了。
早期男孩的生命比女孩脆弱,因此他需要更多的照顧,以獲得正常的身心發育。
男孩需要更廣闊的空間和自由的行動,他們依靠運動和攀爬來發展智慧。我們要做的是,給他劃定一個安全的活動范圍,并且相信他天生的空間判斷能力,讓他在好奇心的引導下自由探索。
受睪丸素的驅使,男孩還會具有一定的攻擊性和控制欲。因此,對于男孩的一些危險動作,比如登高、從高處往下跳,我們要小心保護和積極引導。在不斷嘗試中,孩子會體驗到什么是征服難題、什么是力不從心,從而建立更清晰的自我概念。
榜樣的力量,在男孩的成長過程中是巨大的,需要為他找到男性榜樣來效仿。無論是親戚朋友,還是孩子的老師,只要你認同對方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都可以創造條件讓孩子多接觸。從他們身上,孩子會感受到男性的行為方式,有些被直接模仿,有些則被埋在心底,成為他形成獨立自我的基石。
交往能力,是在交往中成長起來的。群體中的孩子,會自然產生交往的需要,并發展出適合自己的交往能力。要多給孩子和同伴游戲、和鄰居攀談、求助或助人的機會。
另外,我們還需要培養男孩的責任感,這在女性環境中也是有可能做到的。在每個年齡段都讓孩子承擔相應的責任, 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養育兒子》這本書不知你是否讀過, 作者唐#8226; 艾里姆直接剖析了自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和所有男人一樣,我的身上也存在著那種非常強大的男性力量,如果對這種男性力量不進行正確引導,它會有強烈的破壞性;如果對它進行正確培育,使它成熟,這種男性力量可以給生命帶來活力……雖然養育兒子的方式不盡相同,但是,目的只有一個——培養一個健康的男人。”把這本書推薦給你,當你有了困惑,也許能在這本書中得到幫助。
母親愛孩子,但也要學會放手。因為女性比男性更細致、敏感,總是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被關注得過多,孩子會變得依賴和被動。隨著孩子的成長,只有越來越多地把問題留給孩子自己解決,才能讓孩子有空間更好地成長。
小氣與尊重
Q.女兒這周在幼兒園里上分享課。她帶了本書在書包里,老師看到了讓她拿出來, 可她怎么都不愿意,還哭了起來。我一方面覺得分享是自愿的,老師這樣做不太尊重她,另一方面也覺得她有點小氣,反復做她的工作,但她還是堅持說:這是我的。我很為難,這周末思想工作沒做好,下周上幼兒園后她還是不和小朋友分享怎么辦?
A:關于分享的問題,我們曾在2007 年第8 期的“教育問答”里討論過。分享并不是單向地把東西貢獻出去,而是有條件的。“分享”這兩個字有兩層含義:第一,要有東西可分;第二,分后彼此都開心。
兩三歲,正是建立自我概念的時候,孩子先要建立起“我”的概念,我是誰,我的感覺是什么?我的物品在哪里?我的能力有哪些?什么是我能夠支配的東西?屬于孩子的東西,應該尊重孩子的意愿,這對建立孩子的自我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在知道“我”是誰,什么東西屬于“我”的基礎之上,孩子才能真正成為分享的主人,只有孩子清楚了什么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同時他也期待著讓別人與他同樂時,分享行為才能主動出現。
這樣看來,幼兒園的分享課有點過早地要求孩子有“分”的行為,卻忽略了孩子在這個行為之后是否有“享”的感受。這種被動的貢獻,其實不利于分享品質的真正形成。如果我們在這時還反復要求孩子把自己心愛的東西貢獻出去,實際上會動搖孩子正在建立著的自我概念:“我真的可以支配我的東西嗎?”
要配合幼兒園的分享課,父母不一定非得讓孩子帶東西去。帶上一個好游戲、一個好主意、一個好故事、一條好謎語,都是可以分享的。
找一個簡單有趣的故事,反復給孩子講幾遍后,指導孩子自己講。當孩子具備了流暢地講這個故事的本事后,她就可以自如地和小朋友分享故事帶來的快樂了。當然,父母也要事先和老師溝通:“今天我們孩子與小朋友分享的內容是故事……”
別輕易給孩子貼上“小氣”的標簽呦!
如何讓孩子了解愛
Q.我孩子脾氣有點倔, 每次達不到他的要求,他就說你們老了我也不給你們買什么的, 我聽了特別傷心。他才4歲,不知是從哪里學了這樣的話,我應該怎樣教育他呢?
A: 4歲的孩子說這樣的話,確實很讓人傷心。
中國的傳統是養兒防老,現代的父母雖然知道孩子只有一個,把養老的任務都交給孩子,他們會不堪重負。但孩子說出如此傷人的話,肯定也難以接受。
我們都期待著一個懂得愛的孩子,但如何讓孩子懂得愛,其實是一項很艱巨的任務。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愛中都有對對方需要的覺察、牽掛與付出。因此,在讓孩子享受愛的同時,我們也要:
告訴孩子我們現在的需求 要想讓孩子從內心會愛我們,我們不能對孩子一無所求,必須先要讓孩子能覺察到我們現在就需要他的幫助。但這種需求不是遠期的“將來你要怎樣”,而是很具體的“我現在很累,你能……”,遠期的事情孩子難以理解,現在也難以勝任,說多了還會成為孩子的負擔,當它成為孩子和你討價的籌碼時,你們之間的互助便停留在了交換的層面上,失去了愛的元素。
給孩子實踐的機會 也許讓孩子拿一雙拖鞋、端一杯水、遞一張報紙都會讓我們覺得還不如自己做更省事,但讓孩子在這些小事情中表達出他對我們的期待與思念,學習著如何去觀察別人的需要,如何去愛他所愛的人。我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去關心一些小動物,讓孩子學會觀察不同的動物各自需要些什么食物,怎樣做才能讓小動物長得好。
讓孩子體驗到愛的價值 小動物對食物和游戲的期盼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孩子看到了我們的需要,盡他所能幫了我們,我們在享受到這種愛意時,也一定要設法讓孩子知道我們的感受:一個擁抱、一個親吻,或者一聲“謝謝,我正渴呢”,都會讓真情在彼此之間更好地流動。
用恰當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態度 孩子說了不恰當的話,打和罵都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孩子并不理解我們的傷感。明確告訴孩子不能滿足他的理由;明確告訴孩子我們很愛他,但他說那樣的話讓我們很傷心。然后留給孩子一段時間和空間,讓他自己安靜下來。
只要我們不把物質的給予作為愛的唯一表示,相信孩子對愛的領悟也會提升到一個新水平。
關于孩子的教育還有更多問題?給我們來信!請注明:教育提問 askedu@bphg.com.cn如果想閱讀更多相關題,歡迎登錄父母必讀育兒網(www.fumubidu.com.cn)專家在線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