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漢語正面臨著一場深刻的危機,語言文字的使用陷入混亂,已經成為影響一代中國人文化素質的大事。
電視屏幕上的語言差錯隨時可見。在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歷史的選擇》中,毛澤東面對嚴峻的形勢說道:“靡頗老矣,一飯三遺矢……”誰料想,電視上顯示出—行字幕;“臉譜老爺,一翻三儀式……”觀眾看得一頭霧水。
王蒙舉例說,各種對聯,包括刊載在媒體上的與貼在門上的,都只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句話”,既不講平仄,不分虛字實字,又不講比較襯托,硬寫在那里了。這是對中文的不尊重。看到這樣的對聯,有時真像吃了蒼蠅一樣惡心。
一些媒體和廣告商隨意“玩弄“文字游戲,已經嚴重影響到下一代人的語文水準。例如,受到廣告影響,有些孩子竟然將“刻不容緩”這句成語,寫成“咳”不容緩!
上海著名語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每年評選“年度十大語文差錯”,給中國人的語言生活“洗個澡”,影響很大。雜志主編郝銘鑒認為,當下漢語語言文字的應用,總體來說呈現“草靴、朦朧化、粗鄙化、游戲化”四大危機。
由于草率,一些文壇名家筆下也大量出錯。有人將“不能望其項背”說成“只能望其項背”;有人將“莊子何許人”硬說成“莊子何其人”;有的把成語“舉案齊眉”解釋成“舉著桌子向對方致敬”,甚至把“碧落黃泉”理解成“一塊碧玉掉進黃泉”……本來,許多差錯只要查查字典或者請教別人就可以避免,但由于不少人對語言缺少一種敬畏感,致使對語言文字的粗枝大葉,不求甚解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
值得關注的是,漢語粗俗之風彌漫于網絡空間。形成了一種“語言公害”。
郝銘鑒說,漢語有“雅言”的傳統。這出自《論語》,指的是孔夫子說話使用的是當時的普通話而不是方言,是雅正的書面語而不是粗陋的口語,語言風格優雅。令人感慨的是,我們時代的“語文”正在背離這一傳統,反而以丑陋為美、以低俗為美,網絡上罵聲一片便是—個證明。
追逐明星的人近年來被稱為“粉絲”,來源于英文單詞“fans”。但更多新鮮創造也隨之出爐,包括“職粉”“散粉”“粉團”,甚至“粉頭(組織歌迷的人)”令人幾乎要聞“粉”嘔吐。其實,“粉頭”在古代漢語中是妓院用詞,現在胡亂使用到了可笑的地步。
專家普遍認為:“漢語使用的混亂,對應著我們這個時代社會心理的浮躁。”近來,一場保衛漢語優美純潔的戰役正在悄然升溫。《語文報》創始人陶本一等專家大聲疾呼,“全社會要像保衛黃河—樣。保衛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