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 Artist
2007年,張曉剛躋身Artreview全球藝術百強榜中,被稱為中國當代藝術的“poster boy”(典型),評選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其作品的高價。自2006年底突破千萬后,張曉剛作品在拍賣市場一路飆升,如今已經有10件超過千萬作品,其中有8件是在2007年成交的,2007年11月14日《大家庭》在紐約蘇富比當代夜場賣出496萬美金。應該注意到,這些記錄全部是在佳士得和蘇富比兩家拍賣行創造的,這說明借助國際拍賣場上的轉手和運作,張曉剛已經成功進入國際藝術市場價格體系,而與杰夫·昆斯等當代西方藝術明星的作品價格相比較時,他的作品依然具有升值潛力,這是被國際收藏家看好的原因。在10月份轟動一時的倫敦菲利普斯法伯專場上,查爾斯·薩奇以80萬英鎊購買了一件張曉剛的《大家庭》,而且據傳言,他手中已經有相當一批張曉剛的作品,這位曾把達敏·赫斯特捧紅的收藏家的下一個目標會不會是張曉剛?張曉剛作品在國際國內的換手,背后隱藏著中國當代藝術大盤在國際收藏界的收藏家群體中的輪動趨勢。在此意義上,張曉剛對中國當代藝術影響巨大。
成熟藝術家的新的嘗試和探索也會影響其在市場上的表現。雖然吸引西方人的正是張曉剛大家庭圖像的中國印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那些極其類似大頭像。而且張曉剛本人也厭倦了市場對“大家庭”無休止的需求。2007年在芬蘭坦佩雷Sara Hilden美術館他的歐洲首次個展中,除了熟悉的圖像之外,觀眾也看到他正在進行的新嘗試。在他里里外外系列和失憶記憶系列的新作品中,張曉剛不再著力于描繪圖像的表層,而是繼續深入到上下文關系和感性情緒的層面,這是他的繪畫新方向。另一方面,他試驗的手寫照片的作品則更確切地以個人角度切入歷史,表明張曉剛一貫堅持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