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批評家、藝術活動家
Critic/Artistic Activist
在老一代策展人中,呂澎的影響力可以說是持久的,上世紀80年代他就一直站在批評的前沿。2007年,呂澎高調回歸批評界和策展領域,并且屢屢參與到政府項目和藝術商業活動中,以熱情的姿態擁抱當代藝術的體制化和市場的到來,可謂“老樹開新花”的代表。
2007年,呂澎負責編寫的大部頭的《20世紀中國藝術史》成為藝術從業者必備之選。此書中他圍繞著“一件作品的意義僅僅在于她與社會發展中的問題有關”這一論題展開,通過與歷史問題的遭遇重新闡釋藝術史的方式,打破了藝術史書寫上嚴格遵循時間階段描述來龍去脈的傳統方式。呂澎選擇起點是充滿迷霧的問題,這成為一個嶄新的視野,本身也造就一個新的問題。
呂澎很早就跨越了單純的藝術批評家的活動范圍,作為活動家充當著藝術與商業相結合的聯絡人角色。之前賀蘭山房地產項目和成都上河美術館的建設和運作都與他相關。2007年,呂澎再次作為組織者,協調和籌劃了四川青城山美術館群的建設和8位著名藝術家簽約活動,這個由政府、藝術家和投資商三方的合作的項目,開創了國內尚無先例的運行模式,成為呂澎“用策劃做線,為商業博弈”的新的實踐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