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Artist
尹朝陽的作品與’70后文學和詩歌有著緊密聯系,被視作“'70后藝術”的典型人物。2007年尹朝陽的新作品逐漸出現在重要畫廊展覽和藝博會上,新作品包括以消解繪畫的平面結構為特點的“眩”系列,以及名為《風化》的雕刻和用樹脂和泥做成的軀體形象等。這些嘗試表明尹朝陽正在力圖突破平面繪畫,并且將主題由“青春”轉向“生命消失的過程”。
所謂’70后的藝術群體,是按照時間概念而非統一的藝術風格來界定的。除“青春殘酷繪畫”還有一些可以被概括的風格依據之外,“’70后藝術”的名詞還不能以成熟的整體面貌被寫進美術史。但由于相對年輕,’70后藝術家作品的市場價格起點低,升值空間大,近年來’70后群體大批進入畫廊和拍賣市場的視野,在學術定位尚待明確之前,“’70后藝術”已經迅速市場化和潮流化。匡時就曾經推出了“未來的主人翁——’70后中國新藝術專場”,這是第一個明確’70后板塊的拍賣專場,之后華辰、中國嘉德、北京保利都有不少’70后藝術家的作品上拍。
尹朝陽是這一板塊在藝術市場上獲得成功的典范,十年中他的作品價格漲幅是50倍,在今年的10月到12月間市場表現尤其明顯,有12件作品單件成交額超過100萬,最高價是在北京城軒拍出的《神話·疲憊的巨人》以481.6萬成交。跟大多’70后藝術家的市場價格的1,2萬美元拉開很大距離。尹朝陽市場的崛起代表了市場對’70后板塊的期待,這個群體中還有一批藝術家也同樣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