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詩人的作品,不能直接拿去換錢,但有時可作“代用券”。“代用券”的效力,不但要看作品質量優劣,也要看詩人的名氣大小。運氣好時價值連城,人們爭著“兌換”;交厄運時,一文不值,扔到馬路邊也沒人撿。
李白在岷山學道之時,“巢居數年,不跡城市,養寄禽千百”。喜歡玩鳥。這個愛好后來一直沒有改變。他見黃山胡公有兩只白鷴,“以名呼之,皆就掌取食”。如把它們拿到鳥市,價錢可想而知。當時李白想要,但無錢。胡公說:“你不必為難,寫首詩給我得了。”李白很高興地給他寫了首詩《贈黃山胡公求白鷴》,便把鳥提走了。
李白嗜酒,只要有人請他喝上兩杯,便美得不知如何是好。“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喝完了,不能拍拍屁股就走,總得有點表示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一首《贈汪倫詩》,算是結賬。如今這兩句詩。大概可與凡·高的《向日葵》同價了,但那時也只值兩斗酒錢。他還曾山路夜行,無處投宿。一位姓荀的老太太讓他留宿一晚,詩人以《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一詩相贈。想來荀媼也未與他計較,欣然收下,使此詩千古流傳,成為佳話。
唐至德元年(756年)八月,詩人杜甫在赴靈武時被“安史之亂”的叛軍俘獲,在押往長安途中,杜甫逃進了懷遠坊大云寺內。寺院住持贊公是杜甫的朋友,送他僧衣、僧帽、鞋襪,讓他化裝成僧人逃出長安。臨走時,杜甫愧無以報。贊公笑道:“這好辦,你送我兩首詩不就得了嗎?”杜甫欣然命筆,寫成《大云寺贊公房四首》相贈。
杜甫的“代用券”,有時是提前準備的。杜甫逃到成都營造草堂時,他老人家相當艱難,許多事情都得自己親自去做。光是美化周圍環境,便需要一筆不小的開支。錢呢?一文也沒有。但杜甫還是一步步建成了草堂,使用的就是“代用券”——詩。錦竹苗,向韋二要:“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翠拂波濤。”榿木苗,向何十一要:“飽聞榿木三年大,與致溪邊十畝陰。”有時還注明所需數目。如向蕭八要桃樹苗,便說:“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村。”因為白手起家,連餐具也沒有,于是又問韋班要:“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這么一贊美,主人高興得手舞足蹈,合不攏嘴,趕快把東西送來,算是貨、款兩訖。杜甫非常疼愛孩子,想給他們弄個猢猻玩玩。這種小猴子,只有拳頭那么大,想買,但荷包里掏不出錢來,只好再用“代用券”。別人一看是杜先生的詩,立即爽快地答應了。因為杜甫的詩比樹苗、碗、小猴子都值錢,誰都樂意“兌換”。
“代用券”只是在親友熟人的范圍內才生效,并非“全國通用”。有的是他人索要,有的是預先支付。但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東西收到了再去“結賬”。“券”的面額,不能過大,大多限制在兌換零星物品。不能向官員行賄,不能買田納妾,當然也無須交納個人收入調節稅。
(責編 何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