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張學良、楊虎城提出“停止內戰(zhàn),聯(lián)共抗日”的主張,毅然對親自前往西安督戰(zhàn)的蔣介石實行“兵諫”,發(fā)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蔣介石幽禁了張學良,時間長達半個世紀,輾轉幽禁之地達13處。湖南沅陵鳳凰山就是幽禁張學良將軍的其中一處。
1938年初秋時節(jié),幽禁在湘南郴州蘇仙嶺的張學良將軍。被國民黨軍統(tǒng)局指令遷往湘西沅陵。當時,由于沅陵方面還來不及做準備,只好先安排張學良在離郴州不遠的永興縣油榨圩鎮(zhèn)一座小學校里暫住了20多天。
遷至沅陵的前一天,張學良正在看懸掛在墻上的地圖時。特務隊員邱秀虎到張學良的房間清點需要搬運的物件,沉思中的張學良突然叫住他,指著地圖上東北的位置問:“到過東北沒有?”
“沒有。”邱秀虎回答。
“東北可是個好地方啊!”張學良說著又指著地圖說:“你看,我們就在這個位置,可這里又能停多久呢?”
次日。張學良、于風至在特務隊長劉乙光、副隊長許建業(yè)帶領的大隊人馬護衛(wèi)下,向湘西沅陵出發(fā)了。
車到沅陵,只見遍城都是逃難的人,城區(qū)秩序十分混亂。張學良不禁觸景生情,轉頭對于鳳至說:“還是咱們當年的東北好啊!可如今不知被日本鬼子糟蹋成什么樣子了。”
同車的特務副隊長許建業(yè)接過話道:“張將軍離開東北已有好幾年了吧?”
張學良說:“自從‘九一八’事變退入關內,到今已有整整7個年頭了!”張學良雖遭幽禁,但對東北故鄉(xiāng)卻一直念念不忘。
秀美的鳳凰山,坐落在沅陵縣城東南,北臨沅水,背倚群山,因山勢如展翅的鳳凰而得名,這是一座獨山,海拔200多米,面積約一平方公里。明萬歷年間,鳳凰山頂建起了鳳凰寺,寺廟周圍綠樹成蔭,風景十分幽雅。當時,張學良就被禁錮在這座山上。
鳳凰山雖然面積不大,但已是層層封鎖,并設有三道關卡:第一道是外圍關卡,由一個約160人的憲兵加強連把守;第二道是40多人的便衣隊。由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派遣,負責督查外圍情況,檢查來函來電,增設流動哨等;第三道才是劉乙光的特務隊。雖說張學良有時也到附近做一些釣魚、散步的活動,但他周圍總有人監(jiān)護,一般情況下不能與外人接觸。特務隊長劉乙光還在鳳凰山劃定了禁區(qū),規(guī)定以山前山后5里為界;沅水河面以上至洲頭,下至河漲洲15里為限。張將軍散步、游泳、垂釣不得超過此界限。每當張學良外出,必定是前呼后擁,憲兵連在外線警戒,便衣、特務護衛(wèi)在身邊。鳳凰山上更是崗哨密布,戒備森嚴,許多小道還埋了鋒利竹釘,附近百姓一律不得進入鳳凰山。
實際上,除了上述三道關卡把守鳳凰山之外,在山外還有兩股由地方勢力設置的屏障:一是沅陵的縣長、鄉(xiāng)長、保長等地頭蛇;二是由軍統(tǒng)派人在本地擔任的師管區(qū)聯(lián)絡參謀、警察局偵緝隊長、郵電檢查所長等。這道道關卡。猶如一張布下的密網(wǎng),籠罩著鳳凰山。
張學良將軍的住房安排在大佛殿進至二門后廳的送子殿,房間里陳設簡陋,除了床、桌、凳、椅等簡單家具外,就算書房里那張漆著棗紅色的九屜書案引人注目了。書案長3.1米,寬0.72米,高0.78米,由三屜部分和左右對稱的二屜直式箱體構成。書案搬動時,可以自由拆卸(此書案至今仍保存完好,為當時長沙福湘女中一位名叫范菅的女士購買,現(xiàn)陳列在鳳凰山紀念館)。張學良幽禁鳳凰山時,除了垂釣、下棋、打網(wǎng)球等活動外,平時就與于鳳至、趙四小姐在這里抄寫資料,研究明史。
在鳳凰山正殿的白色墻壁上,至今還保留著張學良當時被幽禁時寫下的《自我遺憾作》:“萬里碧空孤影遠,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漸漸鬢發(fā)老,惟有春風今又還。”
“詩言志,歌詠言”,張學良的這首題詩,表達了他在“西安事變”之后一段時間里感慨憂憤的心情。特別是在幽禁中得知日軍節(jié)節(jié)逼近,自己卻無法效力于國,不禁抱恨長嘆,他還在湘南郴州蘇仙嶺的高墻上奮筆寫下了“恨天低,大鵬有翅愁難展”的詞句。
幽禁到鳳凰山后,那種強烈的“馳騁沙場,抗日救國”的愿望,更是在張學良心頭澎湃。一次,當時任湖南省主席的張治中前往鳳凰山看望張學良。張學良與張治中過去私交甚好,政治上也甚為知音,這次他們在鳳凰山相見,兩人感慨萬分。張學良向張治中道出了自己心中的苦悶: “國家正是多事之時,為何老是把我關在這里?我希望能早日恢復自由,為抗日做點事情。”張治中建議他寫封信給蔣介石,但蔣介石卻對張學良的要求不予理睬。
抗戰(zhàn)中,長沙會戰(zhàn)與廣州淪陷后,日軍加緊向大西南進發(fā),并由廣西海防南寧過昆侖關進逼重慶。1939年11月25日,在廣西南寧附近發(fā)生了著名的昆侖關戰(zhàn)役。這時,日本飛機也先后多次竄擾湘西,轟炸沅陵。當時國民黨軍統(tǒng)局把張學良幽禁鳳凰山,認為是很安全穩(wěn)當?shù)摹R皇窍嫖鲗俅蠛蠓剑靥幤В礁吡置埽子陔[蔽;二是離沅陵不遠的芷江修有一個遠東盟軍最大的軍用機場,方便轉移。但隨著時局的變化,處于大山深處的大后方——湘西沅陵也不安全了。1939年12月,在蔣介石的指令下,軍統(tǒng)局又把張學良押往貴州修文縣陽明洞。
張學良前往貴州的那一天,沅陵城里全面戒嚴,車站、碼頭斷絕交通。300多名戰(zhàn)干團的女兵排列在公路兩旁,氣氛十分緊張。上午9點左右,從鳳凰山望城坡方向開過來8輛小汽車。小車在車站操場邊停住,下來了10來個身著黃色美式軍裝的軍人。隨后,身穿藍色中山服,戴著墨鏡的張學良和身穿青色短旗袍的趙四小姐,依依不舍地向送行的人打招呼。接著,在一陣隆隆的汽車聲中,張學良離開了幽禁一年零兩個月的沅陵鳳凰山。
(責編 江 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