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類細菌性果實腐斑病是由燕麥噬酸菌西瓜亞種(Acidovorax auenae subsp,citrulli)引起的細菌性果腐病(BactefialFruitBlotchofCucurbits,簡稱BFB),是一種毀滅性的細菌病害,是世界檢疫性有害病原之一。曾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北卡羅來納州、喬治亞州等地大流行,對西瓜生產造成了慘重的損失。現在加拿大、日本、泰國、土耳其、澳大利亞以及南美等地均已發現,該病菌不僅侵染西瓜,還可以侵染甜瓜、打瓜以及其他葫蘆科作物。在我國河南、內蒙古、山東、陜西、甘肅、新疆、海南等省區的西、甜瓜上發現了2種以上的致病細菌,曾給海南的西瓜造成了經濟損失。
1 發病癥狀
在條件適合的情況下,子葉期子葉上就可表現出水浸狀斑;真葉上主要表現為沿葉脈的不規則斑,濕度大時伴有白色菌膿;幼果上為水漬狀斑,大果上病斑凹陷龜裂,然后果實腐爛。
據筆者觀察,細菌性果腐病病原菌的侵染途徑有2條:(1)通過人工授粉或者蜜蜂傳粉傳播;(2)病斑上的病菌借助露水和雨水飛濺擴散傳播。
2 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附著在種子和病株殘體上越冬,種子帶菌為主要侵染來源。病菌隨風、雨或灌溉水從植株氣孔或傷口侵入。病菌在病株上大量繁殖擴展,造成再次侵染,高溫高濕是造成該病發生和蔓延的主要條件,空氣相對濕度高于70%,降水過多的年份或地區往往發病重。該菌在4~53℃范圍內均可生長。適宜溫度為28℃左右。該病屬于種子傳播性細菌病害,帶菌種子是病害傳播的主要途徑,其次是土壤中的病株殘體帶菌,未腐熟的有機肥料帶菌,因此常造成重茬地發病嚴重。
3 健康種子的生產流程
大量試驗與栽培實踐證明。使用健康無菌的種子是防止細菌性果腐病發生的基礎和關鍵措施。因此,瓜類健康種子的生產、加工是這一工作的核心,
(1)首先要選擇氣候較為炎熱干旱不易發生細菌性果腐病的地區制種:其次要選擇地勢較高、多年未種過瓜或者其他葫蘆科作物的地塊,并與其他瓜田隔離,以免相互傳染。
(2)種子帶菌是造成該病害流行發展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解決種子帶菌播種問題,播種前種子要消毒,用雙氧水80倍或1.2 mL/L的Physan 20或80倍Tsunami 100原液浸泡種子15min(分鐘)p1或者西域銅制劑I號(劉芳政教授研制)50倍拌種。經筆者多次試驗證明,銅制劑I號的防治效果優于其他藥劑,處理后的種子帶菌率大大降低,可從根源上減少病原菌的數量r4I。各種藥劑的抑菌效果見圖版6,其中04-7-2為西域銅制劑I號,其他幾種為參試銅制劑藥品。
(3)對溫室育苗場的要求:育苗場地宜選擇通風干燥,未種過瓜,或者近3年未種過瓜和其他葫蘆科作物的地塊,播種前土壤要進行消毒;苗床所有設備均應消毒后再使用;苗床周圍雜草及野生瓜苗應及時拔除;不采用噴灌或者從上往下的方式澆水,盡量保持葉片干燥;用殺滅細菌的農藥澆灌或噴灑,可有效殺滅致病菌。
(4)田間發病的防治方法:①農業防治。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年以上輪作。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排除田間積水,合理整枝,減少傷口,生長期清除病蔓、病葉并深埋。定期檢查制種地,發現病瓜裂瓜壞瓜及時處理銷毀。②化學防治。發病初期,開始噴灑400倍西域銅制劑I號,或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或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琥珀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農用鏈霉素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或用可殺得、波爾多液等藥劑,連續防治3~4次,把病菌降到最低限度。
(5)種子采收的方法及處理手段:要保證做到壞瓜爛瓜種子堅決不能掏,瓜種掏出后要在避光情況下發酵(無籽瓜不能發酵,以防發芽率降低)48h(小時)后開始清洗,清洗水源一定要保持潔凈,清洗后用80倍雙氧水或者200倍西域銅制劑I號處理,處理后的種子采用快速烘干或者高架晾曬。這樣才能使種子帶菌率降到最低。
(6)銷售前種子處理方法:為保證經銷商及農戶的利益,種子在銷售前必須再進行1次高溫處理,具體操作方法是將準備發售的種子在未上包裝前,先38℃預熱1 h后,溫度調整為48℃,1h后再調整為58℃。2h后最后將溫度調整為68℃,烘4h,上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