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嘉靖年間記載永年種植大蒜以來,本縣已有近500年的蔬菜種植史。改革開放后,特別是“九五”期間,永年縣大力組織實施了以設施蔬菜為主導的“菜籃子”工程建設。并根據區域特點,規劃了10個不同特色的蔬菜小區,使全縣蔬菜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由零星種植擴展為今天的13個鄉鎮、218個蔬菜專業村、逾8萬農戶從事蔬菜生產。種植面積達5萬hm2,總產量380萬t,總產值32億元。蔬菜一項收入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6%。2001年5月。農業部把永年縣定為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同年11月永年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創建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縣的實施意見》,加快了永年縣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的步伐。
1 蔬菜產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1.1 榮譽
2001年5月,永年縣被農業部定為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2002年3月被河北省農業廳評為“河北蔬菜之鄉”、“河北大蒜之鄉”;2003年1月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先進縣”;2004年11月被中國果蔬產業論壇組委會評為“全國蔬菜產業10強縣”。
1.2 成績
1.2.1 基地面積和種植效益逐年增加 2002年全縣蔬菜播種面積3.2萬hm2。年產鮮菜180萬,1產值17億元,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到2006年底,蔬菜面積達到5萬hm2,年產鮮菜380萬t,產值32億元,農民人均增收160元,發展勢頭良好。
1.22 蔬菜加工園區建設順利,加工企業蓬勃發展以邯(河北省邯鄲市),臨(山東省臨清市)公路為中軸線,建立了無公害蔬菜聚集區。在聚集區內,蔬菜加工企業由2002年的逾50家,發展到現在的218家,加工產品由單一的腌漬蒜米,逐步向深加工、多元化產品發展。2006年僅脫水蒜片、蒜粒、蒜粉年加工量就達3萬t,年加工出口蔬菜20萬t,產品出口日本、美國等國家,出口創匯近4000萬美元,比2002年提高了近10倍。2005年投資逾1億元的萬t氣調庫、古城食品擴建及企美速凍生產線等項目,現已投入生產,年加工貯存蔬菜逾8萬t。截至目前,已培育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6家。
1.2.3 蔬菜標準化生產全面普及 全縣5萬hm2蔬菜全部實現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制定推廣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26個,建設標準化示范村40個,在全國率先啟動了蔬菜生產溯源編碼制,對全縣蔬菜專業鄉鎮、專業村編碼到戶,約s萬戶。
1.2.4 蔬菜“三新技術”推廣迅速 先后引進了彩椒、五彩番茄、抱子甘藍、菊苣、紅甜菜等特萊逾60個品種,推廣了兩網一膜、番茄2次結果、噴灌等無公害蔬菜生產新技術逾30項。推廣了殺蟲燈、黃色板等新材料逾30項,改造棚室逾10000棟,極大地提高了全縣蔬菜設施的生產能力。
1.2.5 蔬菜質量進一步提高,品牌效益明顯增加目前,永年縣永豐無公害蔬菜農產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番茄、芹菜等5個品種,永年縣永泉無公害蔬菜有限公司生產的甘藍、彩椒等3個品種,獲得無公害產品認證,并允許使用無公害統一標識:河北企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蘆筍獲得了歐盟有機食品認證;永年縣蔬菜(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南大堡”牌蔬菜被評為省名牌產品。
1.2.6 市場服務功能逐步完善 先后建設了以南大堡為中心的市場,建設了預冷庫、氣調庫、檢測中心等服務設施,為全縣的蔬菜流通提供了全方位服務。擴大了市場流通量。
2 蔬菜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永年蔬菜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同程度存在以下問題,應引起有關部門重視。
2.1 蔬菜生產科技含量低,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
永年縣于1996年成立蔬菜局后,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多種原因,新技術、新成果入戶率和到位率較低,蔬菜栽培管理技術體系尚屬經驗型,距離規模化、指標化、措施化的現代農業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2.2 菜農文化素質低,組織化程度低,生產規模小,隨意性大,統一指揮調度難
進入新世紀以來,永年縣逐步制定了近26種蔬菜的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并有幾家蔬菜銷售公司注冊了“南大堡”、“永泉”、“永豐”、“冀綠”等品牌,但蔬菜產業尚未真正步入規范化生產、標準化分級、品牌化銷售的發展軌道。
2.3 統籌規劃力度不夠,宏觀調控引導不力
突出表現在生產方式、季節茬口和品種結構雷同。如日光溫室大都種黃瓜、番茄、西葫蘆,大小拱棚種韭菜、甘藍、芹菜、茄子等。
2.4 超量施用化肥
菜農都已認識到合理使用農藥的重要性,并能按照DB1304/050-2001(河北省邯鄲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農藥使用準則):有關規定執行,但超量施用化肥現象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對廣大消費者身體健康構成潛在威脅,增加了消費者的心理負擔,影響了蔬菜的出口創匯。
2.5 蔬菜加工規模小,生產設備落后,銷售渠道不一,形不成集團優勢
永年蔬菜加工形成產業的只有大蒜加工,且都是諸如蒜米、蒜片的初加工,市場不穩定。易造成重復投資、一哄而起、一哄而散。
3 蔬菜產業面臨的挑戰
3.1 收益降低
1995年以來,蔬菜價位顯著降低,據南大堡蔬菜市場統計,應時蔬菜價格下降幅度在20%左右,個別蔬菜產品甚至不如種糧食效益高,如2003年1月份的韭菜、2007年5月份的蒜苔,667m2產值只有幾百元,連投資成本都收不回來。大宗超時令、反季節蔬菜價格下降幅度在50%左右。而同期農用物資價格仍然較高,且勞動力價格持續上漲,造成菜農收益顯著降低。
3.2 品種、質量、成本和時間差的競爭日趨激烈
目前,國內市場蔬菜供需總量平衡有余,今后蔬菜產業的效益要靠抓市場短缺品種、斷檔和優質蔬菜產品的低成本生產,爭取高價位,實現高效益。
3.3 消費者對蔬菜產品的無害化要求日趨激烈
隨著人們生活的小康化,安全、衛生、優質、營養、方便正成為人們選擇消費的主要因素。然而,目前千家萬戶的小農生產方式,使蔬菜中的有毒有害物質難以有效控制,很難滿足消費者日益強烈的高營養和保健化要求,
3.4 小生產與大市場、經濟全球化的矛盾突出
目前永年縣蔬菜生產規模小,菜農組織化程度低。千家萬戶分散種植,種植制度隨意性大,造成品種、數量和質量不穩定,很難與銷售區建立相對固定的供貨渠道,占據相對穩定的市場份額。
4 蔬菜產業無公害生產是時代的要求
4.1 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是人民小康生活的需要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的安全、營養、保健意識顯著增強,綠色消費正成為時尚,安全營養型、安全保健型、安全健美型以及綠色有機蔬菜將成為人們普遍食用的蔬菜。
4.2 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是經濟全球化的需要
我國加入WTO后,國內經濟與全球成為一體,蔬菜產品的國際化競爭日趨激烈。蔬菜產業屬于勞動和技術復合密集型產業,國內銷售價通常只有發達國家的1/5-1/8,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給永年縣乃至全國蔬菜的出口帶來良好機遇。但是,如果蔬菜產業不能做到無公害生產,一方面,發達國家提高安全衛生標準,用綠色及技術壁壘抵制中國農產品進入;另一方面。發達國家的適于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的農產品則有利于進入我國。外國蔬菜一旦涌入國內市場,國人中的高消費群體和希望吃上放心菜的群體,很可能轉向消費衛生安全有保障的進口蔬菜,這樣就會使本已趨于飽和的國內蔬菜市場雪上加霜。
4.3 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是服務“三農”的需要
“九五”期間。我國整個農產品供需實現了總量平衡、豐年有余。近年來,農產品價格的持續低走勢,農民收入增幅顯著下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已成為各級黨委和政府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農業發展開始由追求數量增長為主轉為注重質量效益的戰略性調整階段。蔬菜產業已成為永年農民受益最多的支柱產業,是永年縣種植業結構優化調整的重點和亮點。
5 無公害蔬菜生產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
5.1 指導思想
以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高度統一、同步提高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農民誠信意識和無公害操作水平為重點,以生產過程控制、全面提升蔬菜質量為中心,以市場和示范基地建設為導向,以產地質量監控為手段,以配套法規建設為保證,以機制創新為動力,以保證消費者健康、增加農民收入和應對人世挑戰為目的,通過科學規劃布局,進一步完善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和質量標準,集成推廣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加快品種結構調整,優化種植模式,加大宣傳、培訓力度,加強無公害蔬菜的市場監管,逐步推行市場準入和標識上市,引導消費,啟動市場,培育品牌,促進無公害蔬菜生產快速健康發展。
5.2 基本思路
5.2.1 加大農業綜合執法力度,控制農業污染源在蔬菜產區,農業執法部門要加強對農藥、肥料市場的監管力度。禁止銷售和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禁止使用城市生活垃圾、污泥、農村工業廢渣以及未經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料;禁止使用未辦理正式登記手續的新型肥料和復混肥料;禁止使用不符合GB/T 17419和GB 17420要求的葉面肥料,或雖符合要求但含有激素或化學合成生長調節劑的葉面肥。在監督檢查中,發現蔬菜生產經營組織或蔬菜生產者未按國家或地方規定和標準使用農藥、化肥的,由主管農業的部門給予批評教育。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應依照《河北省農業環境保護條例》有關規定,給予被污染蔬菜收獲量總值的2~3倍罰款:蔬菜上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依照《河北省實施(農藥管理條例)辦法》的有關規定,處以1萬元以下罰款;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銷售的蔬菜及其加工產品含有農藥等化學物質殘留或者含有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依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有關規定,責令停止銷售,追回已銷售的農產品,對違法銷售的農產品進行無害化處理或監督銷毀,并投收違法所得,同時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農業技術部門要針對蔬菜生產內部的污染,著重按有關技術規程規范生產技術,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化肥,下大力氣解決農藥殘留和亞硝酸鹽超標問題。
5.2.2 示范和檢測相結合,推進無公害蔬菜生產的發展 (1)要抓規范化生產技術示范基地建設。各鄉鎮農業技術站都要建立自己的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田,縣農業局、蔬菜局要重點搞好“永年縣無公害精細菜示范園”建設。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用真實的示范效果教育和帶動廣大農戶發展無公害生產。(2)完善蔬菜質量檢測體系,蔬菜局、南大堡蔬菜批發市場要分別建立蔬菜質量檢測中心,各蔬菜鄉鎮、基地、公司及分市場都要建立蔬菜質量監測站,在全縣形成系統完善的無公害蔬菜檢測網絡,把好產地采收質量關,保證市場質量監控到位。
5.2.3 加大政府推動力度,提高組織化程度 要通過發展菜農合作經濟組織推進無公害蔬菜產業化。不斷增強生產、流通、加工的組織化程度,形成合力,共同抵御市場風險。永年縣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格局,帶來了生產的極端分散性和隨意性,決定了發展無公害蔬菜的艱巨性和復雜性。農民自發成立的“永年縣永泉無公害蔬菜有限公司”、“永年縣永綠無公害農產品有限公司”等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了菜農的組織化程度,他們實行“五戶聯保”以保證無公害蔬菜生產者自律,大大提高了菜農進行無公害生產的自覺性。這種組織形式已得到農業部的肯定。當地各級政府都要積極組織和引導專業合作經濟及中介組織的發展,努力開拓無公害蔬菜及加工產品的配送銷售市場。要樹立品牌意識,組織銷售隊伍,積極探索現代營銷手段,充分利用各種優勢,開辟直銷、產銷直掛、凈菜配送等營銷服務方式,實現優質優價。逐步在全縣形成上連市場、下接基地、網絡暢通的市場銷售渠道,提高無公害蔬菜在國內外市場占有份額。
5.2.4 加強蔬菜生產過程監控,全面推廣標準化生產 當前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重在加強生產過程的控制,市場檢測只能作為輔助性措施。如不把工作重點放在強化蔬菜生產過程的控制上,不合格產品一旦產出必然流向市場,若強行禁止,很可能造成局部地區不安定。所以每個規劃區內都要設立3~5塊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標牌,并要標明區域面積、主要蔬菜品種、施肥、植保、栽培管理措施、技術負責人及聯系電話等,多技術站要組織鄉村技術人員經常檢查指導,縣技術人員要不定期下鄉指導檢查,對全部按操作規程管理的農戶發放無公害蔬菜生產銷售許可證。
5.2.5 落實關鍵技術措施,積極引進推廣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種、新材料、新肥藥、新技術 第1,推廣優化菜田生態栽培技術,使蔬菜不發生或少發生病蟲害,最大限度地減少農藥使用量。第2,大力推廣以生物防治為主的病蟲無害化治理技術。儆到合理使用農藥。第3,狠抓科學施肥技術的推廣普及,增施有機肥,適量施用化肥,平衡施肥。在菜區,要力爭達到“1村1站,1戶1卡”,即每村建立1個測土配方施肥查詢站,每戶發1張測土配方施肥查詢卡,縣土肥站每年按每6.67 hm21個土樣比例采集土樣,并用GPS定位,然后把化驗的養分含量輸入測土配方施肥專家咨詢系統;每個農戶各個地塊也都用GPS定位和其基本情況一并輸入系統。這樣,在種植前,每個農戶都可查出自家每塊地的養分狀況及要種植作物的施肥配方。農業部門要積極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科技含量高的適合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名、特、稀、優、新品種,篩選推廣無公害新肥藥,推廣防蟲網、遮陽網、反光幕等設施蔬菜新材料。
5.2.6 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培育良好氛圍 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是社會公益性事業,不可能完全靠市場機制達到預期目標。要充分利用會議、廣播、標語等形式,大力宣傳無公害蔬菜生產的意義,縣電視臺、永年報要開設專欄。通過宣傳,使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認識到無公害生產迫切性,增強責任感,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持無公害蔬菜生產發展的濃厚氛圍。
5.2.7 增加農業投入,完善蔬菜基地設施條件 提高蔬菜基地設施水平,一是改造老菜區結構不合理的棚室;二是新建基地,力爭建成冀優I型溫室。這既是實現蔬菜周年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必要手段,也是實現高效農業、創匯農業的有效措施。
5.2.8 增加投入,改變觀念,打造全國最大蔬菜加工基地 (1)要加大投資力度,近幾年內再投入數億元,建設1批輻射帶動作用大、附加值高的蔬菜加工項目。其中,在南沿村大蒜基地,以現有的200家大蒜加工企業為基礎。在邯(邯鄲)臨(臨清)路兩側,建設大蒜加工長廊,使之成為全縣最大的大蒜加工集散地;在姚寨蔬菜基地,建設永年縣脫水蔬菜加工區,使全縣蔬菜加工率由目前的7.8%提高到20%以上。實現產值效益的大幅提升:在劉漢鄉全省最大綠色蘆筍種植基地,把河北企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展成為全國最大蘆筍加工企業,帶動全縣、全市乃至全省蘆筍產業的發展。(2)改變陳舊觀念,蔬菜加工業要向非菜化方向發展。貯藏企業要采用現代貯藏保鮮技術,將易貯存的菜種進行保鮮貯藏,掌握信息,淡季銷售,增加效益。蔬菜加工企業要改變以鮮菜變成加工菜的觀念,向非菜化方向發展,發展深加工,增加蔬菜產品附加值,如加工大蒜油、蔬菜汁(如番茄汁)、黃瓜洗面奶、蔬菜餅干等。
5.2.9 加強信息網絡建設,為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 在縣蔬菜局、南大堡蔬菜市場已建立的信息網絡基礎上,推動鄉鎮信息服務站建設,并向龍頭企業、批發市場、中介組織、種養大戶、經紀人延伸。以農村經紀人、經營大戶、村干部為基本力量。建立農村信息員隊伍,以蔬菜主產區、主銷區和批發市場為重點,建立農產品信息采集系統,結合農村定期發布市場供求、產品價格、生產科技信息。
5.2.10 加大“溯源編碼制”的推行力度,使蔬菜產品有源可查 自2006年,永年縣在全國率先啟動無公害蔬菜溯源編碼制以來,收到了良好效果,大大提高了生產者按“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規程”生產的自覺性。用他們自己的話說,蔬菜上市貼編碼,就像戴上了“緊箍咒”,時時提醒自己在生產過程中按規程要求操作,一旦生產的蔬菜出了問題,消費者根據編碼上網一查,就可找到我們。但這項制度在推行過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阻力,除了要加大宣傳力度外,各蔬菜交易市場一定要嚴格執行有關規定,未貼編碼的蔬菜一律不允許上市交易。對未執行規定的市場,給予有關責任人紀律處分和經濟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