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初冬季節,山東省壽光市的40萬個蔬菜大棚里卻是綠意盎然,一派春意,壽光是“國蔬菜之鄉”,蔬菜是壽光農業的頂梁柱,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來源于此,
現代技術支撐標準化 2006年3月,壽光農業局成立了農業信息服務中心,開通了遠程視頻咨詢服務系統,在市內350個農資經營點建立服務站,配置電腦、網絡攝像頭、電話等設備,每天有2名“蔬菜醫生”在網上提供遠程作物病蟲害診斷和農業技術指導服務,為菜農指點迷津,“把脈開方”。農業標準化的推廣有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他們把服務站設在農資經營點,是因為菜農用藥用肥,都要與農資經營點打交道。農資經營點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能買得起電腦等設備,而且農資經營者都有一定的農業技術基礎知識。菜農遇到什么問題,到就近的農資經營點,就可免費獲得農技專家的技術服務。
據了解,這一系統已累計為6萬人次提供了技術服務,推廣農業生產新技術、新成果逾60項,服務范圍覆蓋壽光市逾600個村,并延伸到周邊的逾10個縣市區。被農民形象地稱為“科技眼”、“神醫網”。
標準化生產擦亮晶牌 “壽光蔬菜”品牌是壽光農業的生命線,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上,他們不敢馬虎。他們認為保護壽光的蔬菜產業品牌甚于保護生命。
為此。壽光市在加強農業綜合執法工作上常抓不懈。2007年,壽光市農業局相繼銷毀了4批超市不合格蔬菜產品和4批不合格大棚蔬菜,同時,對農資市場進行不定期的治理活動,確保農資市場的凈化。據統計,目前執法人員現場處罰450起農資違規違法行為,立案查處52起。對全市蔬菜產品定期或不定期抽檢,共化驗檢測蔬菜樣品3481個,化驗土壤樣品逾650個。
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中,他們總結了一條成功的經驗——“產前抓源頭。產中抓服務,產后抓監督”。在產前,實行蔬菜大棚“準建制”,對農資市場進行專項整治,嚴禁高毒劇毒農藥使用;在生產中,給農戶提供測土施肥服務,為農戶解決農資投訴,挽回損失;在產后,對農產品進行檢測,確保上市產品都是無公害產品,為此,壽光市配備了蔬菜質量流動檢測車。
壽光市積極發展扶持農業龍頭企業。以農業龍頭企業和產業協會為基礎,以市場、配送中心、專業合作社或農民經紀人為核心,把分散種植的農民集中并帶動起來,形成利益和責任聯結的機制。同時。通過專業合作組織,進一步提高“社員”和“會員”的質量安全意識和科技種菜技術,為蔬菜的安全生產奠定良好的基礎。
標準化生產擦亮品牌,“壽光蔬菜”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目前,壽光市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基地達到4萬hm2,認證優質農產品3x個,注冊農產品商標116個,優質農產品基地和品牌認證數量在全省均位居前列。
上門為農民送上“農事情報” 培育新農民,就需要新知識、新技術,壽光市把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作為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的一項重要舉措,該市以蔬菜和果品產業為主導,組織農業局專業技術人員進村入戶,培訓35個村的逾1400名農民骨干。輻射帶動培訓農民1.8萬人。共計培訓逾6萬人次。參加培訓的35個村,村村涌現出了種植能手和帶頭戶。這些為做大做強壽光農業品牌奠定了堅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