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德勒的正手全天下僅此一拍,他屏棄了教科書上說的大臂收在身體側方,腋下夾球等理論,用完美的轉體實現了更加經濟的揮拍軌跡以及理想擊球點。
我們無數次分析過費德勒的頭部姿勢以及擊球動作,
我們不可能將費德勒的成功歸功于他身體的某一部分,因為網球運動是一項需要全身協調工作的運動。
但是要想對他的技術進行分析還是要從他單個身體部分分析開始,然后才能進行整體協作分析。
因此費德勒的軀干是一定要研究的地方。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重點分析費德勒上半身轉體的細節和擊球點。在(圖1)中,我們可以看到是費德勒正手擊球的準備姿勢。轉體姿勢是從肩部a開始。緊跟著是臀部b,最后是腿部的調整,也就是轉膝c。身體的各個部位在不同時間開始轉動,這樣就在上半身和下半身之間形成了一個扭力。我們可以想象一個繃緊了的彈簧,費德勒在擊球最后階段側身對著球網,肩部向前(圖2),如果人們仔細的觀察圖片,可以從衣服側面的褶皺以及右小腿緊繃的狀態看出他正在為一次成功擊球積蓄了必要的能量。
所有力量積蓄最終都匯集到拍頭 (圖3)展示的是在擊球時費德勒頭部位置、身體位置和擊球位置。身體的旋轉以及擊球是整個身體的一個連貫動作,也就是說,從下至上,由內及外。球拍就是這個特殊鏈條的最后一節。鏈條上每一節的力量最后都被注入到球拍當中。這樣費德勒完美轉體就完成了。很少有其他選手能像他這樣將這個轉體一氣呵成、身體分工協作如此的流暢,對身體的利用輕便儉省。

擊球點遠離身體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費德勒正手擊球時擊球點距身體非常遠,手遠離身體重心。這個擊球姿勢是費德勒所獨有的,而他成功進行力量轉移的原因是上半身的轉體和擊球時身體重心的移動。
(圖4)展示的是一個經濟的最佳揮拍路線(黃色箭頭)。如果人們將身體的方向和圖1相對比,就會發現,身體軸旋轉了大概210度角,這比教科書上的旋轉180度角多出了整整30度,轉角越大,傳遞給球拍擊球瞬間的力量自然也會迅猛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