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范成大的《繅絲行》
小麥青青大麥黃,原頭日出天色涼。
婦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繭門前香。
繅車嘈嘈似風雨,繭厚絲長無斷縷。
今年那暇織絹著,明日西門賣絲去。
《繅絲行》是范成大一首形象反映現實的佳作。這首歌行體的詩作真切地反映了從事家庭絲紡織的農村婦女的勞動生活,并巧妙地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對她們的剝削。詩中繪聲繪色地摹寫了婦姑夏日繅絲的情景。首句間接交代時令正值夏日;次句以“日出”點明具體時間為早晨;中間4句則是寫人和事:人有媳婦和婆婆,事是繅絲。這里,詩人以人的多種感受反映婦姑繅絲情景:“舍后”句,訴諸嗅覺,寫煮繭,突出其香,與蘇軾的詞句“誰家煮繭一村香”(《浣溪沙》“麻葉層層苘葉光”)筆法相似;“繅車”句,訴諸聽覺,寫抽絲,以風雨聲比喻繅車在抽絲時所發出的“嘈嘈”之音,突出繅車抽絲速度之快,緊扣一個“忙”字;“繭厚”句,訴諸視覺,以“厚”、“長”、“無斷縷”形容繅絲的量多質佳。這樣,也就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婦姑由煮繭至抽繭絲的全過程,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這首詩的妙處不僅在于傳神地描繪了婦姑繅絲的情景,還在于以此來襯托“今年那暇織絹著,明日西門賣絲去”,將反映農村織婦的辛勤勞動與揭示封建剝削結合起來。“今年”兩句是說,繅絲的婦姑在往年還有余絲織成絹,留作己用,可“今年”卻不得暇織,急著將絲全都賣出去。其潛臺詞是:賦稅加重,官府催租急,婦姑不得不繅絲賣絲。這兩句與上文互相映襯,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是,從“今年那暇織絹著”這句詩中,我們也可推知詩中主人公“婦姑”在賦稅尚未加重的往年,還是能織絹自著的。這也就是說,南宋時,從事家庭紡織的農村婦女有時也能留點絲織品自用。
總而言之,這首詩生動地摹寫了婦姑繅絲的情景,并曲筆揭露了當時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社會現實,可謂一首精妙的紡織詩,一支深刻的刺時歌。
二、戴復古的《織婦嘆》
春蠶成絲復成絹,養得夏蠶重剝繭。
絹未脫軸擬輸官,絲未落車圖贖典。
一春一夏為蠶忙,織婦布衣仍布裳。
有布得著猶自可,今年無麻愁殺我!
南宋統治者不理朝政,不顧社稷,過著奢侈糜爛的生活;而勞動人民則被繁重的賦稅逼迫,生活拮據,難以為繼。《織婦嘆》這首詩便從一個側面真切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春蠶”兩句,寫織婦養蠶“剝繭”抽絲織絹,以“夏”與“春”字對舉,以“重”與“復”字相照應,突出織婦之勤。
“絹未”兩句,寫織婦的心理活動:在絹未下機時便思量著繳納給官府,在絲未下車時便考慮以此去贖回當掉的東西,突出織婦之貧,曲筆反映官府催稅之早之急。
“一春”四句,進一步反映織婦貧困的生活。織婦一春一夏忙于養蠶織絹,到頭來卻自著布衣裳,可“今年無麻”織布,只怕連布衣也穿不上了。“有布得著猶自可,今年無麻愁殺我!”這深沉的詩句抒發了織婦心中的愁情,表明織婦的生活每況愈下,與唐代詩人于濆的詩句“窗下拋梭女,手織身無衣”(《辛苦吟》)一脈相承。
這首詩以第一人稱來寫,緊緊圍繞織婦的勤與貧著墨,層層遞進,對比鮮明,語言質樸自然,頗能體現戴復古指責朝政國事、反映民生疾苦一類詩作的特點。
三、艾可叔的《木棉》
收來老繭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
車轉輕雷秋紡雪,弓彎半月夜彈云。
衣裘卒歲吟翁暖,機杼終年織婦勤。
聞得上方存節儉,區區欲獻野人芹。
這首詩描繪江南一帶的平民種植棉花、彈花紡紗織布的勞動生活,真切生動,頗有韻致。詩中“車轉”兩句摹寫彈花紡紗的情景尤為出色。
“車轉輕雷秋紡雪”,寫紡紗的情景,以“輕雷”比喻紡車紡紗時發出的聲響,以“雪”比喻所紡棉花的潔白,貼切生動。其間,狀聲與繪色,分別著一“轉”與“紡”字,極具動態美。
“弓彎半月夜彈云”,寫彈花的情景,以“半月”比喻“弓彎”,描繪彈弓的形狀,形象逼真,信手拈來,“天然去雕飾”,繼之以“夜彈云”,則更覺想象奇特,造語新妙,整個彈花的畫面也就動了、活了。
從此詩中可見,我國江南一帶至少在南宋末年就已種植棉花、彈花紡紗織布了,紡織工具也已發展為紡車、彈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