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繼承了祖父與父親留下來的江山,也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所獲得的全部歷史遺產。
當時國家對內的控制能力較弱,地方豪強橫行,達官貴人奢侈無度;整個國家在對外發展方面也呈現弱勢,尤其是經常受到匈奴的凌辱。于是漢武帝拍案而起,“朕不變更制度,后世無法!”
在“文景之治”得到百姓無限好感的時候,貿然推行改革,將面臨的阻力必定很大。漢武帝非常巧妙地將自己的改革意圖借儒學大師董仲舒之口提了出來。
中國的歷代王朝素以“人治”聞名,皇上不可違,王命就是制度。而漢武帝卻推行制度改革,這再一次顯示出了他的雄才大略:一部推恩令,將地方政權的力量化解于無形;一部阿黨法,將社會的監督機制激發到極限;鹽鐵官營的決策將財政權力歸集到中央,在聚斂財富的同時又有助于行業規模的擴大與權威;獨尊儒術的背后,用循循善誘的辦法,讓人們心甘情愿地捧起了圣賢的典籍……
漢武帝把全國分為13個地區,每一個區設一個刺史。他們的官職很低,每月僅600石的俸祿,卻被賦予了明確的監察權力,負責監察月俸為2000石的地方高級官員,考察他們是否有不當行為,然后將考察結果帶回中央。中央再據此對官員實施不同的處置,表現好的給予表彰和提升,表現壞的就會被貶職,甚至罷官治罪。
刺史的特殊身份使得地方官員對他們敬若神明。不過,深思熟慮的漢武帝也想到了這個制度的另一個方面,為了防止刺史干擾地方官員的正常公務,他還專門規定,若刺史越權問事,地方郡守有權向中央提出上訴,使全國都處于中央的有效行政監察范圍之內。
同時,為了對宮城內部的達官貴人形成有效的監管,漢武帝又專門設立了官銜“私立校尉”,上至皇后太子,下至三宮九卿,全在他的監察范圍之內。一定權力之內,為了方便履行公務,私立校尉甚至擁有先斬后奏之權。
(摘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