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飾、絲巾、牛肉干、海報、平底布鞋……
別看這是一串不起眼的小商品目錄,很多留學生在海外留學期間,靠著人工搬運,做起了“國際小倒爺”,為貼補零花錢可謂動足了腦筋。
德國倒爺:5倍原價不怕賣不掉
搶手貨:藏飾、絲巾、牛肉干
在德國讀書的留學生Nicole“倒”的就是城隍廟里的小飾品。
先是因為房東的外國小朋友過生日,他去逛了當地的禮物商店,看來看去覺得太貴,趁假期回上海,他在吳江路買了個會唱歌的儲蓄罐,20元,帶回德國后同學們愛不釋手,下一次再回來,就有人發了訂單。這下他起了做生意的念頭,每次回家都會去城隍廟批些便宜、體積小的飾品帶回德國去賣。
雖然之前也聽說意大利一個留學生靠賣藏飾賺了幾十萬歐元,但他還是擔心貨會賣不掉,保險起見,Nicole只批了不到300元人民幣的飾品,放滿了一個小盒子,心里安慰自己,就算賣不出去,當禮物送人也不錯。
到了德國后,“很心虛地問同學要了5倍的價錢”,同學們居然都很爽快,三下五除二就把東西搶光了,這大大鼓舞了Nicole的士氣,慢慢膽子就大起來。
有了第一次經驗,Nicole現在已經很老道了。“飾品要仔細挑,款式要選比較簡約大方的。但要仔細查看表面有無劃痕,德國人很挑剔的。”
除飾品外,Nicole這次回上海還會開拓一些新領域——有同學托他帶一些絲綢睡衣、披肩、絲巾,要求是圖案漂亮、質量好。“絲綢在歐洲屬于貴的東西,一條漂亮絲巾還是蠻討人歡喜的。販絲巾另外還有個原因——絲綢重量輕,可以帶很多。”
澳大利亞倒爺:人民幣轉眼變澳幣
搶手貨:海報、國旗、平底布鞋
在澳大利亞留學的阿文,如今已是個資深“小倒爺”。每次回國,他都要去義烏淘貨。幾年留學生涯后他總結,“老外也是一窩蜂”,只要找準新鮮點,賺錢也不太難。
他起家也是靠一些常規項目開始的。去服裝批發市場進一些花花綠綠的小吊帶衫。——一般衣服尺寸不統一,售賣不方便,而吊帶衫沒有這種煩惱,老外人高馬大,吊帶衫反正有彈性,這里10元人民幣,那里10元澳幣,賺點幣種差價。學校里反正可以申請攤位,每到周末,他開一個小鋪子,把衣服、首飾放在外面。如果有親朋好友來探親,他總是囑咐他們幫忙再帶些。
不過到后來,他就不賣衣服了,阿文覺得澳大利亞的衣服也很便宜,打折期間,牛仔褲也就10澳幣左右。而且澳大利亞海關比較嚴格,經常會查箱,如果看到你有很多有吊牌的衣服,會要求剪牌。
于是他進行了轉型,比較成功的項目有海報。一次,他批了些精美的電影海報——批發價不超過1.5元,但在澳大利亞的大學里,這么多類型的電影海報大受追捧,周末往外一掛,很快就被搶光。一張海報漲到了5元澳幣,差不多接近30倍利潤。
他也聽說有些偏門左道。有一陣子中國傳統的大碼平底布鞋在那里賣得很火,因為當地車多、司機多,老外也覺得穿平底布鞋開車很舒服。
荷蘭倒爺:開公司做大買賣
搶手貨:婚紗、電子產品
在荷蘭留學的Tracy一次去參加同學舉行的婚禮,一聽說當地新娘一件極其普通的白色婚紗要賣2000歐元(2萬人民幣),立刻欣喜若狂。她讀國內的報紙知道,蘇州婚紗一條街,婚紗不就是幾百元的事情嘛。
于是趁假期回上海的時候找到了婚紗店老板要目錄,回到荷蘭后找到同學結婚定制婚紗的店跟老板談生意,頭一趟,以500元/件的價格批了4件婚紗,轉手以200-400歐元的價格賣出去,一筆生意就賺了萬余元。
有了這樣的經歷,Tracy開始膽子大起來,她找朋友一起注冊了公司,這樣再回國談生意,她就不再是個別人信不過的小毛孩了,但不賣婚紗了,主要是“回報太慢,市場太小”。
眼下,她把目光轉到了手機、相機等數碼電子產品上。因為“荷蘭70%-80%的電子產品是中國制造。產品質量信得過,學生需求量也挺大。”
歐洲倒爺:與唐人街差異競爭
搶手貨:彩色隱形眼鏡
留學生倒賣中國貨,賺點小錢可以,但要大規模做生意,實在不是件容易事——唐人街全世界都有,中國的日用百貨在歐洲就是便宜貨的代名詞。
在歐洲游學的小張看來,服裝是沒有市場的,很多品牌的工廠店東西本來就便宜,中國貨在那里根本吃不開。他偶爾會帶一些彩色隱形眼鏡的鏡片去,做做同學的生意。
“其實,有一件東西是很有銷路的。就是中國生產的假名牌,”小張吐露了心經,“當然,這是絕對不能碰的生意。” (摘自《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