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青年有句口號是這樣說的:“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而今天,青年的口號變為:“到公司去,到國外去,到掙錢最多的地方去。”
如今的人把找工作的標準做了這樣的定位,您如何看待這種以金錢為本位的就業觀?
80年代,從小學讀到大學都是國家買單,“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也就是應該的啦!如今,從小學讀到大學要20來萬,都是自己掏,即使想“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也要先收回“投資”吧。所以,“到公司去,到國外去,到掙錢最多的地方去”,就顯得非常正常了。——小芬
這是市場經濟初期的必然現象。大約等到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能給人很強的安全感,并且社會發展不只是經濟一枝獨秀時,個人的專業、特長、愛好、興趣等就會成為人們選擇工作時首先參考的要素,而經濟因素就會退居第二位了。
——野渡閑樵
只要是商品功利社會,必然會造就金本位的就業市場,它充滿誘惑,也充滿了風險。正是由于社會的轉型,價值觀的銳變,金本位的就業市場也必將會長期存在,哪怕這是無奈或悲哀,你也得被動接受,存在決定意識呀,似乎就是這樣。
——楊廣文
有人說,無論做什么,“掙錢就是硬道理”。
有人可說是擁有一切,可他就是缺少快樂,缺少幸福……
追求金錢沒有錯,但總該有個度,適可而止。超出了度的范圍,恐怕就要走下坡路了。
——曉飛
作為人應該有的正確的道德的觀念,已經在短短的幾十年內被整個粉碎掉!我們已經沒有一個正確的道德教育作為我們整個民族的基石了,這才是最可怕的!不僅僅是在就業方面,在任何一個方面,我們又什么時候覺得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行了?整個的大環境迫使所有的人、包括那些不想這樣做的人,不可避免的在這股逆流中整體的推波助瀾著……
——千紅一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