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首肯,他們飛去蘇聯
1939年的8月末,因為眾所周知的“坐騎受驚事件”,周恩來右臂粉碎性骨折,中共中央決定由鄧穎超陪同他赴蘇聯醫治。經毛澤東的首肯,周恩來夫婦及他們撫養的烈士孫炳文的女兒孫維世、陳昌浩之子陳祖濤、高崗的兒子高毅、陳伯達之子陳小達,一起飛往蘇聯。他們先在甘肅省的蘭州做了停頓,劉少奇的兩個孩子也已經送往蘇聯,先期等候在這里。于是,4人的少兒團中,又加入了劉允斌、劉愛琴兄妹。
6人團11月抵達莫斯科,除了年紀稍長的孫維世依自己的意愿去學藝術外,其他5人都進了莫尼諾的第二國際兒童院。
轉為蘇聯國籍,據說是斯大林親自簽字特許的
當時在第二國際兒童院的主要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孩子,但在陳祖濤等到后不久,就集體轉到了在伊萬諾沃的第一國際兒童院。
在第一國際兒童院內,中國孩子占到了近百分之二十,所以在兒童院里很顯眼。其次是德國的孩子,有十多個,因為希特勒當政后對共產黨人的鎮壓日趨嚴厲,德共領袖們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蘇聯。
各國共產黨人的后代的管理,由共產國際負責,例如享受什么待遇,吃、住、教育等等,都由共產國際下指示,甚至是當時共產國際的執行會主席季米特洛夫直接發話。到蘇聯后不久,陳祖濤他們就都轉入了蘇聯國籍,享受蘇聯國民的待遇。外國公民轉成蘇聯國籍,這在當時是件很難的事情,但這批兒童很特殊,蘇聯最高當局都清楚這批兒童的情況,轉國籍據說是經過斯大林親自簽字特許的。
培養自己的技術專家
1948年,毛澤東決定向蘇聯派出年輕干部,接受蘇聯的正規高等教育,培養自己的技術專家。
派遣工作由中共東北局具體負責,范圍限定在烈士子女或高級干部的子弟,共21個人。他們是李碩勛烈士之子李鵬,鄒韜奮之子鄒家華,謝子長烈士之子謝紹明,羅亦農烈士之子羅西北,葉挺之子葉正大、葉正明,肖勁光之子肖永定,王稼祥義子朱忠洪,高崗外甥江明,葉劍英之女葉楚梅,項英烈士之女項蘇云等。
1948年9月,21名同學登上了開往蘇聯的列車。到達蘇聯車站,大家驚喜地發現,迎接他們的是在延安時就在一起追逐打鬧的玩伴劉允斌、陳祖濤等人。如今,他們都已經長成氣宇軒昂的青年,就讀于莫斯科的大學。
經過幾個月的突擊學習,1949年春天,留學生們被安排到當地的幾所學院學習。
四位女同學去了醫學院,李鵬、鄒家華、林漢雄等去了電工學院,謝紹明、任湘、江明等進入了紡織大學,葉正明等被安排到化工學院。
伊萬諾沃是一個小城市,只有幾所非綜合性、非重點院校。這些學校在名望和教學水平方面根本不能與莫斯科的學校相提并論。這一情況,與大家的期待相去甚遠。
同學們并不知道,當時蘇聯和國民黨政府之間還存在著外交關系。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斯大林不認為中國共產黨能夠取得勝利,因此在對華關系上是傾向國民黨的。為了顧及國民黨政權的利益,蘇方刻意淡化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因此,中國共產黨派遣的學生不能進入包括莫斯科在內的各大城市正規大學就讀。
蘇高校榮譽榜上有了中國留學生的名字
1949年9月,這批中國的留學生們全部免試進入自己所選擇的高等院校。通過勤奮努力,大家不僅克服了語言障礙,而且每個人的成績都名列前茅。蘇聯高校的榮譽榜上,第一次刻上了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留學生的名字。
作為年輕的人民政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派出的留學生,他們經歷了比后來者更多的曲折和磨礪。除個別人中途因病回國外,1955至1956年期間,這批學生都以優異的成績結束了在蘇聯的學習,陸續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國。
后來,在他們當中,有些人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有些人走上了行業領導職位,還有人則在基層崗位上默默無聞地耕耘一生。
(摘自《歲月無痕——中國留蘇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