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避新法成賣點
“如何規避無固定期限合同的續簽”、“辭退未違紀員工的技巧”等字樣,已經成為各類機構推出的《勞動合同法》培訓新“賣點”。隨著《勞動合同法》的實施,相應培訓已經在排隊候著各家企業老總及人力資源經理們。
如此培訓,僅為“企業方著想”,強調“如何規避”的“技巧”,為什么不替企業的員工想想呢?
“網絡紅娘”走紅
如今,提起上網交友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隨著都市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網站開始瞄準“相親經濟”,做起了專業的“網絡紅娘”。 根據專業行業咨詢機構艾瑞咨詢的預測,今年中國網絡婚介交友的市場規模將達到6.53億元人民幣,網上交友的人數將以每年60%的速度遞增。
通過網絡的方式交友確實很便捷,但遇上詐騙可又麻煩了。
“賣身”者的背后
一名38歲的男子在西安街頭,頭裹“賣身”布條,胸掛“為民工等人維權”招牌,稱其要“賣”掉自己20年的光陰,然后把所得的工資作為為農民工維權的經費。當被問及妻子和孩子怎么辦時,他表示妻子也有能力賺錢。這引得不少市民圍觀,有人稱贊這是義舉,有人懷疑這是“作秀”或為自己在找工作。
真也好、假也罷,“賣身”新聞層出不窮都不是好現象。每個“賣身”者的背后總有一抹無奈的蒼涼,既有當事者個人的,也有社會的。等什么時候大家的日子都過好了,“賣身”新聞才能絕跡,“賣身”炒作也會消失——反正也不會有人信了,誰還費這個勁兒瞎折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