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母親、女兒和妻子,貝娜齊爾·布托以其出色的政治才能,兩度入主巴基斯坦總理府,成為巴政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人稱“鐵蝴蝶”。然而,這位“鐵蝴蝶”在2007年12月27日遇刺,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出身政治世家
貝·布托1953年6月21日出生于信德省一個政治世家。父親佐勒菲卡爾·阿里·布托為巴前總理、人民黨創始人。阿里·布托視這位長女如掌上明珠。在她小時候,老布托就經常帶她出席各種場合,刻意培養其作為政治接班人的才干。
貝·布托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16歲赴美國哈佛大學學習,獲文學學士學位。畢業后,又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深造,攻讀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和哲學。她在留學期間熱衷于政治活動和社會交際。
1976年,貝·布托學成回國,進入巴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工作。
家族多災多難
1977年,布托政府被陸軍參謀長齊亞·哈克發動政變推翻,布托本人被投入監獄并于1979年被絞死。貝·布托熱愛父親,在政治上深受他的影響。但父親活著時她從來沒有想過要走從政的道路,是父親的被捕和慘死迫使她走上政治舞臺,并堅定了從政的決心。
盡管多次遭到監禁和關押,貝·布托在政治上從沒有放棄過斗爭。用她自己的話說:“1977年9月,哈克將軍逮捕了人民黨的所有領導人,是這一空白使我卷入了政治。”
1979年4月3日,貝·布托在獄中見了父親最后一面。在被監禁了4年零10個月后,貝·布托因健康原因于1984年獲釋并流亡歐洲。其間,她的兩個同胞兄弟一個在卡拉奇被槍殺,另一個于法國寓所神秘身亡。1985年8月,貝·布托回國參加弟弟的葬禮一星期后,被軟禁在卡拉奇的家中達90天,直到她答應出國才獲釋。
兩度執掌大權
1986年,貝·布托冒著被關押和處死的危險,毅然回國參加政治斗爭。在領導人民黨斗爭中,她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及時糾正了她父親執政時在對外關系和“實行國有化”等方面的一些過激政策和做法,提出了切合本國實際的方針政策,因而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這為她在政治上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8年12月,巴全國大選,人民黨獲勝,35歲的貝·布托經歷了多年的囚房和流放生活后,第一次當選總理,成為全世界近50個伊斯蘭國家中的第一位女總理。1990年8月6日,貝·布托政府在執政20個月后被總統解散。1993年的大選中,貝·布托在下野3年多后再度登上權力寶座。
禍起“10%先生”
貝·布托熱衷政治高于婚姻和家庭,直到1987年34歲時才在家庭的安排下,同未來夫君、信德省商人阿西夫·阿里·扎爾達里見面。她還讓未婚夫多次保證婚后不干涉她從政。
但是,在貝·布托任總理期間,扎爾達里曾經出任政府投資部部長。只要有公司想通過他拿到項目,就必須給他10%的回扣,因此他得到“10%先生”的稱號。有報道說,想跟他見面的商人必須出近1萬美元的見面費,這最終斷送了“鐵蝴蝶”的政治生命。
1990年,因涉嫌貪污,貝·布托被趕下臺。1993年,她卷土重來,再度當選,但3年后,她再次因貪污罪被解職,扎爾達里也被逮捕。1999年,貝·布托夫婦因腐敗和濫用職權被判處5年監禁。為了躲避牢獄之災,貝·布托流亡海外,多年來一直輾轉于迪拜和倫敦兩地。
作為一名著名的女政治家,貝·布托有其獨特的魅力,無論在東西方她都有大批崇拜者。她雖然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但尊重伊斯蘭的風俗習慣,出門總是戴著頭巾,穿著伊斯蘭婦女的傳統服裝。如果有時間,她也喜歡和家人一起去中餐館吃飯。貝·布托和扎爾達里育有兩子一女。
(摘自《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