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31日深圳特區報《深港東部“明日之城”騰飛在即》—文說:“……深圳從一個落后的邊遠小漁村發展到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發展歷史……”在這里,同以往不時看到的報道那樣,說深圳在改革開放前只是個“小漁村”。這一說法不符合歷史事實。
我認為,以當年僅占較小比重的漁業(漁村)來代替整個寶安縣主體、主導地位的農業(農村),實屬以偏概全,定位失當,不客觀也不正確。
深圳市的行政區域就是原寶安縣的行政區域,而深圳建市前的寶安縣,是沿海邊陲農業縣(農村),而非所謂“小漁村”。主要理據如下:
一、從本人在上世紀50—70年代在原寶安縣所見、所聞、所親身經歷來看。在那些年代,全縣各級黨政組織年復一年地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大辦農業”。那個時期的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五業。“以農業為基礎,各行各業大力支援農業”同樣是當時身為邊防縣、沿海縣的寶安縣的行動口號。農村、農民、農業,是寶安全縣經濟結構和基層組織的主體和工作的中心。
二、從當時寶安縣國民經濟統計數據來看。下面是1978年(即深圳建市前)寶安縣農業統計年報公布的幾組數據。
——社隊基層組織方面。全縣23個公社,除蛇口公社為水產(漁蠔業)公社外,其余均以農業為主;全縣213個大隊,其中農業193個,漁業9個,蠔業6個,其他5個。
——人口結構方面。全縣總戶數75852戶,其中農業61723戶,漁業543戶,蠔業1926戶,其他11660戶;全縣總人口333500人,其中農業270838人,漁業3182人,蠔業8089人,其他51391人;全縣總勞動力126133人,其中農業105110人,漁業1591人,蠔業3049人,社辦工業3584人,隊辦工業14292人。
——耕地(養殖)面積方面。全縣農業耕地面積543216畝,其中水田417737畝,旱地125479畝。全縣水產養殖面積86953畝,其中海洋養殖55121畝,淡水養殖31832畝。
——產值構成方面。全縣農業總產值8904.66萬元,其中:農業5086.38萬元,林業83.73萬元,牧業984.42萬元,副業2179.18萬元(其中大隊生產隊工業500萬元),漁業570.95萬元。
從以上各組數據構成比例來看,農業始終是主體成分,作為大農業總體概念下的統計分支系統漁業、蠔業,并不是主體成分。
因此,我認為,深圳建市之前(之初)原是小漁村的說法不科學,較為符合當時客觀實際定位的說法應該是:沿海邊陲的農村(或農業縣)。如果從原深圳鎮是原寶安縣轄下的一個鎮,而且是當時縣城所在地,縣黨、政、軍機關所在地,全縣政治、文化、經濟中心這—角度來說,原寶安縣(不光是深圳鎮,但深圳鎮是寶安縣的縮影和代表),也是邊陲小鎮。
三、從深圳城市建設發展的事實來看。如果離開“農村”二字,1992年特區內實現“農村城市化”、2004年實現特區外寶安、龍崗兩區“農村城市化”,以及廣大農村、舊村、城中村的改造,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就失去支撐和應有的內涵。如果說全市實現“漁村城市化”就會失之偏頗、定位失當。
(摘自《深圳特區報<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