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中國人的眼中,英雄人物們的早年生活充滿了神秘的色彩。據傳說,孫中山出生時出現了“紫氣東來”的“瑞象”;李立三降生的那一年,他家里的鐵樹開了花;賀龍降生后,家鄉遭遇罕見的龍卷風,石龍墜落門前,仇人遭雷擊致死。
然而,如果我們認真閱讀英雄人物的生平傳記,就會發現,他們的早年生活是平凡的,與常人并無十分明顯的差別。
青少年時期就有優越感
大多數“英雄”早期并無杰出的表現,而是與周圍的同齡人一樣,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像其他的孩子一樣玩耍、游戲,與成績平平的兄弟姐妹一樣遵守著族規家法和封建禮教,與同伴們一起讀《四書》、《五經》,并經受著各種新潮流、新思想的沖擊。
然而,在史料展現的蛛絲馬跡中,這些貌似平凡的少年英雄們不為人知的一些性格特點被挖掘出來,而自命不凡就是一個共同的顯著特征。
專家認為,賀龍出生時的特殊氣象無疑給父母、家人以及周圍的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影響,覺得他有可能成為“驚天動地”的英雄人物。人們會有意無意地通過驚奇、關愛、接近、褒揚或排斥、妒忌等方式將自己的預測或期望傳達給孩子。而在學業、社會活動中取得的成功或優異成績常常又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自命不凡或優越感。
敢于反抗的外向型性格
在研究對象們早期生活的記錄中,很容易發現他們反抗或叛逆行為的跡象,而反抗的成功或社會活動的成績無疑起到了某種強化作用。比如,毛澤東曾回憶說,十三歲左右,“父親當眾罵我,說我懶惰無用。這使我大發其火……我走到一個池塘的邊上,對他威脅,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便跳下去。我的父親一定要我賠不是,并且要磕頭賠禮,我同意如果他答應不再打我,我可以屈一膝下跪。”結果,父子互相妥協,結束了“戰事”。
專家分析認為,少年毛澤東總結出來的這一“反抗成功律”,即公開反抗導致對方的妥協或客氣,而怯懦屈服導致對方的壓迫加劇這一“公式”,影響了他隨后的生活。他后來所領導的一系列罷工、罷課以及農民起義,都有將“反抗成功律”實際應用的影子。李立三、葉劍英等均有過與少年毛澤東類似的經歷。反抗成功所帶來的巨大強化作用往往促成了個體在更深層次、更廣范圍的反抗斗爭。
熱衷冒險做重大選擇
據毛澤東回憶,他的第一次冒險是因反對塾師的嚴厲管教而離校出走,在外“漂流”三日方才回家,少年毛澤東此時所面臨的危險在于可能受到父親和教師更嚴厲的懲罰,喪失學習機會,幸運的是,他的第一次冒險就獲得了成功:回家之后,“父親比較能體諒我了,而塾師也較前來得溫和”。
專家認為,青少年時期的冒險是個體在事業、前途上的冒險,是對自身生活道路的重大選擇,它為成年后的生活模式奠定了基礎,成為職業革命家、職業政治家、職業軍事家和社會活動家的“訓練營”,他們開始嘗試創造性地面對和解決社會問題。
成就欲指引奔向宏大目標
高度的成就欲、力行、冒險和理想主義是成年初期最為突出的人格特點。
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的同學陳少白回憶說,孫先生那時革命思想很厲害,碰到一個人,就要說這些話(指宣傳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話),就是和一個做買賣的人,也會說到革命。香港興中會的早期會員謝纘泰在1895年6月23日的日記中寫道,“孫念念不忘‘革命’,而且有時全神貫注,以致一言一行都顯得奇奇怪怪!他早晚會發瘋的。”
與孫中山一樣,在確立終生為之奮斗的政治理想之前,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共產黨人都擁有一個“野心勃勃”的英雄夢想。
專家發現,為理想而力行,突出地表現于他們的英勇、果斷、冒險行為上。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人,幾乎都有過九死一生的冒險經歷。“在當時極端險惡的社會背景下,每一個重大的決策都是一種可怕的冒險,都面臨犧牲的考驗。在此過程中,他們也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社會活動經驗,練就了杰出的社會活動能力,也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創造性人格。
(摘自《老年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