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副)教授因公到某市出差,見到了多年的老同學唐經理,晚上唐經理為老同學接風洗塵,并邀請了李科長(某局某科科長)、曾主任(某局辦公室主任)、王秘書(市某領導秘書)、張局長(市轄區(qū)某局局長)、李局長(市某局副局長)五人于晚上6:30吃飯。
這純粹是一場官場飯局,品味這場飯局,再好的美味佳肴都是食之無味,一場飯局下來請客人和幾個陪客人都覺得很累。然而,正是通過這場飯局,看到了官場上各種人物的表現(xiàn)。
到場順序:權力大小的反映
官員遲到,司空見慣、習以為常,是官員的一種習慣,沒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唐經理與陳教授5點50分就到了酒店,5名官員在6:30分這個約定的時間,則是一個也未到,6:35分李科長到酒店包廂,6:42分曾主任到酒店包廂,6:50分張局長到酒店包廂,7:02分李局長到酒店包廂,7:13分王秘書最后到酒店包廂。5名官員都遲到,是偶然?是巧合?還是必然?不可否認,有的官員事情比較多,因為公事而遲到那也無可厚非。5名官員都遲到,這樣的現(xiàn)象恐怕就不是那么簡單,如果請吃飯的是幾位官員的領導,還敢遲到嗎?官員遲到的根本原因在于請吃飯的是生意人,在官員面前處于弱勢地位,不擺擺譜就難以體現(xiàn)官員自己尊貴的身份。
到場順序則直接反映了權力的大小。科長遲到幾分鐘,而局長遲到半個多小時,權力越大的官遲到的時間也就越久。唐經理要等官員,官員也要等,當然只是小官等大官,權力小的科長要等權力大的局長,局長要等更大的官。權力分三六九等,位低者只有等的份,“等上級”是一條重要的官場原則,并以權力大小為依據,無權者等有權者,位低者等位高者,理所當然、天經地義!
秘書最后一個到不是因為秘書本身的官有多大,而是王秘書是市某領導的秘書,“不看僧面看佛面”,他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在某種意義上代表的也是市領導。
酒:飯局的精華
“無酒不成宴”,酒是飯局的精華所在,沒有酒的飯局就說不上是真正的飯局,在飯局中沒有哪樣東西比酒更重要了。飯局當中的每個人(不包括陳教授)在當地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酒的檔次太低也不行,但是檔次太高也不行,最終要了2瓶52度的茅臺酒和1瓶葡萄酒。
敬酒是飯局中重中之重,看似無關緊要,實則充滿了權力的音符,敬酒后面隱藏的是權力崇拜,表現(xiàn)為權小者對權大者的媚權行為。唐經理首先向王秘書敬酒,其次才敬局長,最后才敬李科長和曾主任;李科長首先也是向王秘書敬酒,其次才敬2個局長,最后才敬曾主任;2個局長也向王秘書敬酒,但是沒有向李科長和曾主任敬酒;王秘書回敬了2個局長的酒,也沒有向李科長和曾主任敬酒。在敬酒的過程中,5名官員都向唐經理敬酒,畢竟是唐經理請客,能在一起吃飯,私人感情或多或少還是有的。5名官員也都向陳教授敬酒。
其實敬酒的規(guī)則很簡單,無權者敬有權者,權小者敬權大者。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會敬酒,只要經歷幾次,自然而然就會了,關鍵在于有沒有資格“入局”。敬酒玩的是權力游戲,誰擁有的權力最大,誰就掌握游戲規(guī)則,權力較大的人則可以對某些游戲規(guī)則進行變通,權小者或無權者則只有遵守的份,對權力的崇拜、追逐與抵制通過敬酒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
在官場,飯局很多,不喝酒的人很難在官場生存,僅僅喝酒是不夠的,還要有酒量才行。喝完2瓶白酒,也沒有什么醉意,看來官員“喝白酒一斤兩斤不醉”并非言過其實。難怪有的領導在選用干部的時候,認為“酒場就是戰(zhàn)場,酒風就是作風,酒量就是膽量,酒瓶就是水平”,把會喝酒、酒量大作為選拔干部的一條重要標準,“喝得滿地爬,這樣的干部要提拔”,就是不去理會是否“喝壞了黨風喝壞了胃”。
(摘自《時報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