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中共第二代筆桿子的王夢奎,外界對他了解不多。唯一了解他的渠道,就是透過他多年的著作。王夢奎幾十年如一日地從事經濟理論研究及起草中央文件。
剛剛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位子上退下來的王夢奎被外界稱作總理的“貼身智囊”,也是中共十六大報告中經濟部分的主要執筆人。就在人們紛紛認為王夢奎在十六大仕途更上層樓的時候,王夢奎卻出人意料地宣布退出中央委員的競選,甘心繼續從事政策支持研究。
“文秀才”“武狀元”集為一身
早慧的王夢奎在小學時就被鄉里人譽為“小秀才”,能文善對,文學素養深厚。而本想當作家的王夢奎卻最終舞起了經濟學的大刀,由“文秀才”搖身而為“武狀元”。
1938年4月,王夢奎出生于河南溫縣安樂寨的一個貧苦人家。抗日戰爭勝利后,王夢奎開始上小學,看遍了當時他所能找到的各種書籍,并已經開始在地方報紙上發表詩歌和散文。據王夢奎說,那時他受鄉賢堂外祖父的影響很大。五年級時,正值抗美援朝戰爭,一天他聽到堂外祖父自言自語念著擬出的上聯“松竹梅歲寒三友”,卻想不出下聯,王夢奎就脫口而出“中蘇朝永久一心”。老人一聽對得如此工整,不住夸贊。
即使后來從事經濟工作,王夢奎仍筆耕不輟,除了經濟理論專著,他還寫了大量經濟隨筆、書評,特別讓人吃驚的則是他的楹聯。一次在北戴河開會,同行的慕海平告訴王夢奎,幾年前游山海關時遇到一個至今未有人對出的上聯:“山海關人山人海”。孰料王夢奎卻馬上笑對:“惶恐灘誠惶誠恐”。慕海平拍著他的肩膀連稱善對。王夢奎卻意猶未盡,用慕海平的名字出了一個上聯:“慕海平海平人不平”,卻一時想不出下聯。兩天后,他遇到對外經濟貿易部劉山在副部長,恍然大悟,對出下聯:“劉山在山在水也在”。還有一個佳對也一直為人稱道。1995年在國務院研究室春節聯歡會上,當有人以教科文衛司司長“解思忠”的姓名為上聯求對時,他思索一會兒便公布了答案:束懷德。束懷德是當時的中央政法委秘書長。他的答案別出心裁,一時被譽為妙對。
王夢奎的文采從小到大均受到師長們的極高評價,原以為他上大學會選擇文學或歷史專業,但由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經濟建設高潮的感召,血氣方剛的王夢奎認為經濟學可以經時濟世,于是毅然報考北京大學經濟系。在北大的日子對王夢奎影響至深,扎實的專業訓練和廣泛的閱讀使他成長為一個以經濟學為主的雜家,而北大的科學和民主精神更是深入他的骨髓。令他感到欣慰的是,1991年,北京大學聘其為教授,后又任博士生導師。王夢奎的兩個孩子都先后考入北大,如今都已學成畢業。
1964年,王夢奎本科畢業,以名列前茅的考分考取了北大新設立的國際政治系研究生。由于上級領導機關急需王夢奎這樣的經濟人才,他放棄了深造,被分配到《紅旗》雜志編輯部。但很快,十年“文革”動亂打斷了王夢奎的研究工作,1969年,他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一去就是六年。
1975年,王夢奎終于回到北京,到第一機械工業部調查研究室工作,才得以重操舊業,開始了比較有系統的經濟研究,并逐步影響著中國的發展決策。
文人氣質錦繡文章
在人們的印象中,王夢奎是一位嚴謹、睿智且有獨到見地的經濟學家,而熟悉他的專家學者,更是敬服他,稱他為“真正的大家”,為人儒雅謙遜,滿腹錦繡文章。他的許多著述都是經濟學人的珍藏。其中必須要提的一本書是《王夢奎文存》,這其中收入的第一篇文章發表于1979年初,最后一篇文章發表于2000年12月。時間長度整整二十二年。這二十二年正是我國經濟轉型和社會變革的重要歷史時期。王夢奎則從不惑之年走向花甲之年,度過了人生最寶貴的時光。
這本書深深地烙著一個經濟學家與我國改革時代同行的腳印,融匯著王夢奎為促進時代變革、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所做出的獨特的理論貢獻。
細心人不難發現,王夢奎的文章都是利用休息時間完成,如《〈談書說文〉序》寫于“1992年2月4日凌晨,春節鞭炮聲中”,《〈王夢奎選集〉序》作于作者四十八歲生日時,《關于司馬懿》是“1991年6月8日凌晨一時寫迄,時風雨大作”等。他自己常說:“雖然已經把休息和娛樂的時間壓縮到最低限度,時間還是不夠用。”王夢奎的勤奮和執著由此可見一斑。
(摘自《人民網〈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