鏢局最早的時候叫鏢行,是“受人錢財,保人免災”的古老行當,憑借過人的武功,專門為別人保護財物或人身安全的機構。
鏢局承擔的工作很廣泛,不僅承接、保送一般私家財物,還看家護院、保護商號、票號、銀行等,據說當年北洋政府大臣李鴻章的家宅,就是由中國十大鏢局之一的會友鏢局派人保護的。
在影視作品和武俠小說中,我們也看到對鏢局的各種演繹和描寫。鏢局被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真實的保鏢生涯其實不是我們想象中那般簡單和有趣,它有著各種規矩和他人所不知的生存之道,危險而辛苦。《鏢局春秋》的作者古彧先生為鏢局五百年歷史總結出一套“官府要有硬后臺,綠林要有硬關系,自身要有硬功夫”的成功學。在中國歷史上生存了五百年之久的鏢局,究竟有著什么樣的禁忌呢?
鏢局的規矩很多,比如水路三規:“晝寢夜醒”、“人不離船”、“避諱婦人”。陸路三不住:“不住新開設的店”“不住易主之店”“不住娼店”等,還有些讓人一時琢磨不透的規矩。
鏢不喊滄州
鏢局走鏢有三種方式,一是威武鏢,二是仁義鏢,三是偷鏢。威武鏢是在行李上長插一桿大纛旗,旗上寫明鏢師的名字。旗子都是活動的,上面安了轱轆。走鏢時將鏢旗拉至頂上,叫做拉貫頂旗,鑼聲打起長槌:“哐!哐!”鏢手們或亮起嗓門喊號子,或者喊出本鏢局江湖名號,這叫亮鏢威。走仁義鏢,那就下半旗,打十三太保長槌鑼、五星鑼或七星鑼。如果某個關卡厲害,不讓隊伍經過,又斗不贏他,那就只有悄悄不做聲,馬摘鈴,車轱轆打油,旗子收起,偷偷摸摸過去,這便是偷鏢。
走南闖北的鏢車,到了河北省滄州時,都會扯下鏢旗,悄然而過,不得喊鏢號。否則,就得吃不了兜著走。清末,“鏢不喊滄州”,已為南北鏢行同遵之常規。
為什么獨在滄州不可喊鏢呢?《武術匯宗》言:“實則滄州一帶,最出鏢師,高人盡多也”。京杭大運河縱穿滄境,京濟、京大要道貫通南北。滄州、泊頭、鄚州、河間、獻縣均為南北水旱交通要沖,為京、津、冀、魯、豫商品流通必經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為官府巨富走鏢要道,故滄州鏢行、旅店、裝運等行業興盛。各業相爭,必握高強武技才可立足。當時河北滄州為武術之鄉,各地鏢局為表示對滄州武界的尊重,所以一進入滄州地面都不能再喊鏢。若在滄州喊鏢,則有逞強之嫌。
三會一不
走鏢是件非常辛苦事,日夜兼程不說,還得風餐露宿,面臨各種險境。因此,鏢師們在帶徒弟時,會教給徒弟“三會一不”的技能,慢慢地便成了規矩。
一要會搭爐灶。因為走鏢多會在荒山野嶺,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為了不至于餓肚子,就不得不自立更生,搭爐灶做飯菜,才可飽腹。
二要會修鞋。鞋在鏢師的旅途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行走,沒一雙合腳的鞋,將會是件很痛苦的事。雖然可備鞋或沿途買鞋,但新鞋不一定合腳。因此鏢師們都得會修鞋,以不影響行走。
三要是會理發。走鏢有時一走就是數月,而且極有可能是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風塵仆仆,一副狼狽相,偶過城鎮村屯,又免不了要去拜訪地方勢力,中國向來注重禮儀,拜訪他人一般都會把自己修整干凈和體面再去,這時鏢師就得學會理發了,打扮自己了,這樣一來,不僅自己不跌份,而且還可以顯示鏢局的實力。
除了“三會”,就是“一不”了。這“一不”就是不洗臉。在走鏢的過程中,“洗臉”和“到家”是同義語,用鏢師們的行話說“該洗臉了”,也就是該到家了。
究其原因,不洗臉其實是為了保護皮膚,有過極限探險運動經驗的人士就明白,在戶外,冬季寒風凜冽,春秋風沙撲面,夏季驕陽似火,用土堿洗完臉之后,凌厲的風一吹,臉反倒很容易受到傷害,會如同被刀子割了一般,生疼。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各行各業都有著自己的生存之道和行規,保鏢行業的江湖文化色彩,決定了其行規的特殊性。
(摘自《浙江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