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藝術,是一種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學科門類,是建立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基礎上。新媒體藝術就是數碼藝術,其表現手段主要為電腦圖形圖像,許多業內人簡稱其CG。新媒體藝術的范疇具有“與時俱進”的不確定性,眼下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攝影、電影、電腦、網絡、視頻、裝置、數字技術等最新科技成果作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品。
新媒體藝術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觀念藝術,以及由早期未來主義宣言、達達式行為和70年代的表演藝術等。溝通與合作,成為藝術家在新媒體藝術創作中關注的焦點,他們不斷探索新的行為模式與新的媒材,試圖發掘創新思維、新的人類經驗,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許多藝術家對于讓觀眾參與到作品中深感興趣,而藝術作品本身的定義也不再僅僅決定于它的實體形式,更多在于它的形成過程。


20世紀在藝術和科學技術之間最大的發展就是圖像技術對于藝術語言的特殊影響。美國著名的文化理論家丹尼爾·貝爾曾經說過,從20世紀的下半期開始,人類已經由以讀和寫作為接受知識的主要方式,轉變為以看和聽作為主要的方式。電視、電影、網絡和集聲音、圖像及文本為一體的電子讀物的出現無疑會對人類的知識結構、認知方式以及行為方式產生重大的影響。
在20世紀末引入藝術創作領域中的所有新材料媒介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視頻藝術、數字藝術以及包括圖形處理、虛擬現實和其他介于這幾者之間的互動媒體藝術。那些勇于接受新技術挑戰的藝術家,面對飛快發展的高技術化的社會環境努力去駕馭新技術,將技術的思維和創造性融入到社會的變革中。他們對新技術帶來的探索藝術新的可能性贊嘆不已,他們確信,忽視新技術便等同于漠視全球化的社會現實。對于一些視頻藝術家而言,電影膠片和錄像帶以及CD成為他們表達日常生活感受的工具;與那些商業影視作品不同的是,他們并不追求視覺效果的感官刺激和可謀商業利益的“大片”。他們利用新媒體只是為了表達對現實世界的個人化看法,使藝術在技術化時代仍然是把握和感知世界的鮮活方式,而非淪為技術與商業的點綴或奴仆。
20世紀60年代,掌握了便攜式攝影錄像設備的藝術家,開始將這一媒體用于藝術表現,新媒體藝術由此開端。被譽為多媒體藝術之父、出生在韓國漢城的白南準(Nam June Paik,1932~2006),首次嘗試視頻媒體的創作。他在電視機播放選擇畫面時,把磁鐵靠近電視機,利用影像信號變換器打散圖像進行變形的創作。白南準就是這樣勇敢地向電視的權威性和商業性進行了挑戰,因為電視總是以各種色彩、扭曲的信息、計劃好的程序,毫不顧忌地、巧妙地調整收視觀眾的意識并給其洗腦。白南準后來不斷地試驗,讓觀眾利用閉路電視可以直接從作品中實時看到自己的形象。他還用便攜式錄像設備把實時拍攝的錄像內容傳送到終端進行放映,使觀眾能同步感受到在那個地點、時間的感覺。


70年代初,歐美許多大眾電視臺紛紛設立實驗電視節目,嘗試在大眾電視網中接納實驗性的藝術作品。這些實驗電視中心為藝術家提供最新設備和與技術人員合作的機會,直接促成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電子視覺,造就了錄像藝術的第一代大師,同時也刺激了新技術的創造性運用。70年代末期,美國的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等,紛紛減少了對大眾電視實驗性節目的資助,轉而直接資助藝術家,國家藝術基金也開始贊助非贏利性的媒體藝術中心。這些媒體中心提供了比電視臺更民主的方式,也讓藝術家更容易接觸到新的數字化技術。這些中心創作的錄像作品較少在電視網中播出,而是在博物館和畫廊里展出。于是,藝術家開始考慮將電子媒體與傳統視覺藝術的空間結合起來,這就促成了錄像藝術的成熟。
從80年代開始,錄像藝術在各種國際藝術大展上出盡風頭,它以新技術的強大威力,以傳統媒體無法抗衡的敏感性、綜合性、互動性和強烈的現場感,在國際藝術大展上頻頻亮相,成為與架上藝術、裝置藝術并駕齊驅的主要藝術媒介。20世紀80年代在歐美舉行的幾個新媒體藝術展影響很大,讓社會開始關注藝術與新科技結合對當代人類文化建設的作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技術至上主義并不能保證社會的健康發展。1983年,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伊萊克特拉展”,1985年法國蓬皮杜中心舉行了“非物質性展”。前者展示藝術的想象力和智慧對今日高度技術化社會的反映,試圖說明科技進步可以解放藝術家的創造力。展品包括電子媒介、攝影、視頻藝術、電腦藝術等;后者則探討藝術的高技術化的哲學意義,反思高技術條件下人與世界及自然的關系。展覽似乎在向人們說明,非物質化是當前高技術的特征之一,人們必須用不同的感覺和觀點來檢驗我們既有的知識和對環境的新認識。1989年,為慶祝法國大革命和《人權宣言》發表200周年,法國舉辦了標題為“未來形象”的大型當代國際藝術展。展覽選擇了使用新技術的藝術品,以期向觀眾傳達這樣的觀點:今日高科技革命的歷史意義絕不亞于200年前的法國大革命。另一個有重要影響的高科技藝術展覽是自1979年以來歐洲每年一度的“電子藝術時代展”,這一年度展的持續舉行,推動了新媒體藝術在歐洲當代文化舞臺上的發展。


90年代以后,世界各大藝術館不但紛紛舉辦專門的錄像展覽,還先后設立了錄像部門或制定錄像計劃。世界各地的藝術機構定期舉辦錄像節,推動新媒體藝術的傳播和交流。近年來,由于個人電腦日趨成熟,許多作品以互動多媒體光碟的形式出現。1998年的波恩錄像節為多媒體作品專門設立了獎項,互聯網作品也正在蓬勃發展中。今天,新媒體藝術已經發展成單頻錄像帶作品、錄像裝置作品、多媒體光盤和網絡藝術的大家族。
90年代以來,新媒體藝術家獲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藝術獎項。例如在1990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藝術最杰出獎被美國女藝術家珍妮·霍爾澤(Jenny Holzer,1950~)領走,她的獲獎作品《保護我不要受到自己需要的傷害》,是掛在紐約時代廣場上的商用電子顯示屏。這件作品通過電子技術,將商業標牌轉化為走出畫廊和博物館的公共藝術。
在探索人類感知的多樣性和深度方面,新媒體藝術的一個共同訴求是通過技術手段創造人們未曾感知的世界和未曾體驗過的東西。對于新媒體藝術家而言,藝術創造和審美探索的過程比一件具體作品的完成重要得多,他們甚至希望創造一個新的、充滿種種發展可能性的、未定型的作品來探索藝術創造的邊界,將藝術感性和科技理性的互動推向一個又一個未知的領域和前沿,而非僅僅滿足于一個審美對象的創造和審美符號的生成。
或許我們可以把新媒體藝術的主要特征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它是隨人類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的,技術的進步是新媒體藝術存在的前提;其次,它歷史性地先后出現了不同的藝術品類,諸如攝影、電影、劇場、視頻、電腦、多媒體,而這些藝術門類仍然在持續發展著,其技術含量越來越高;第三,隨著新技術發展的廣泛性和社會滲透力的不斷強化,各種多媒介藝術門類走向綜合的趨勢日趨明顯,促成了多媒體互動表演和裝置的出現;第四,因為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高科技的發展及全球化加速整合,新媒體藝術國際化趨向逐漸明朗,而技術含量的高低已成為藝術品當代性的一個重要指標。
(責編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