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述]
我姓葉赫那拉,是清朝慈禧皇太后的內侄曾孫。正因為這個身份。很多年來我謹言慎行。改革開放后,我就一直有一種想傾訴的欲望,想讓人們知道我家族記憶的事情,揭開問題的謎底。
——那根正
歷史上光緒的死是一個疑案。在光緒與慈禧先后死去不久,很多人就傳說光緒是被慈禧害死的,但是我爺爺就不這么認為。他非常肯定地說:“光緒根本不是老太后害死的,這些都是后人的謠傳。中國人幾百年來的說法就是:虎毒不食子,她不可能害死自己的兒子。”
不同版本的“兇手”
爺爺非常不能理解慈禧將光緒害死的說法。當時,很多人都說由于慈禧和光緒在政治上的看法不一樣,慈禧反對變法,因此,在變法開始的時候,由于袁世凱的出賣,讓慈禧抓住了口實,所以慈禧有了殺害光緒的想法。
在爺爺的記憶里:那是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的傍晚,年僅38歲的光緒皇帝,躺在冰涼寂靜的中南海瀛臺涵元殿,離開了人間。而第二天下午,操縱晚清政權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慈禧,也死在中南海的儀鸞殿內,終年74歲。光緒皇帝和慈禧去世的消息一傳出,就震驚了海內外。于是人們普遍認為,年紀輕輕的光緒反而死在了74歲的慈禧的前面,而且只是差一天,這不是巧合,而是處心積慮的謀害。于是,光緒被人謀害致死的種種說法也就由此產生了。
關于慈禧和光緒的死,我后來也看過很多這方面的資料。但是很多的資料各不相同。在英國人所著的《慈禧外傳》和德齡的《瀛臺泣血記》等書中認為,清宮大太監李蓮英等人,平日里仗著主子慈禧的權勢,經常中傷和愚弄光緒。他們生怕慈禧死后光緒重新主政,會清算他們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為強,在慈禧將死之前,先把光緒害死。
而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談到,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辜負了光緒的信任,在關鍵時刻出賣了皇上。袁世凱擔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緒決不會輕饒他,所以就借進藥的機會,暗中下毒,將光緒毒死。
但是后來我看到曾經是清宮御醫的屈貴庭,在一本民國時期的雜志《逸經》第29期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說:在光緒臨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進宮為皇上看病,發現光緒本已逐漸好轉的病情突然惡化,在床上亂滾,大叫肚子疼。沒過幾天,光緒便死了。這位御醫認為,雖不能斷定是誰害死了光緒,但卻可以肯定光緒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光緒是正常病死的
由于這些種種傳聞,光緒之死成為清末歷史上的一大疑案。那么,光緒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有史學家分析,光緒37歲時寫的《病原》中說:遺精已經將近二十年,冬天較為嚴重。腰腿肩背經常感覺酸沉,稍遇風寒必定頭疼,耳鳴現象也近十年。而光緒二十六年以后,他的病不斷惡化,未見好轉。關于光緒的死,歷史上也是有記載的:光緒三十四年三月初九日,御醫曹元恒在《脈案》中寫到:皇上肝腎陰虛,脾陽不足,氣血虧損,病勢十分嚴重。這也就是說在治療上不論是寒涼藥還是溫燥藥都不能用,處于無藥可用的嚴重局面。而在五月初十,御醫陳秉鈞寫的《脈案》上寫有“調理多時,全無寸效”的話。
而拖到九月,光緒的病狀更加復雜多變,臟腑功能已經全部失調,死亡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這一年的十月中旬,光緒的病情已經進入危急階段,他出現肺炎癥及心肺衰竭的癥狀。十月十七日,周景濤、呂用賓等幾名御醫會診,一致認為光緒皇帝已是極度虛弱,元氣大傷,已處于病危狀態。并私下對朝臣說:“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險。”十月十九日,光緒已出現胸悶氣短,全身疲倦乏力的癥狀。到二十日,光緒已經是眼皮微睜,流著口水的嘴角只能輕輕顫抖。當天夜里,光緒開始進入彌留狀態,肢體發冷,白眼上翻,牙關緊閉,神志昏迷。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光緒的脈搏似有似無,眼睛直視,張嘴倒氣。拖到傍晚,便懷著滿腔的怨恨與世長辭了。
從這些歷史資料的記載來看,光緒去世前8年的檔案都記錄在案,可以認為:光緒從開始病重一直到他的臨終,他的病狀演變是屬于一步步加劇地惡化,并沒有特別的癥狀出現,既沒有中毒或其他傷害性的跡象,也沒有突然暴死的跡象,應該是屬于正常病死。所以也就應排除被慈禧投毒害死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