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頭發里都蘊藏著商業智慧的他們,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溫氏效應”。
中國哪一座城市最熱?溫州!在中國,能像猶太人一樣富有經商熱情和能力的,非溫州人莫屬。在這個熾熱的城市,幾乎全民都熱衷做生意。溫州雖然只是一個中小城市,但在80年代初,借成為首批對外開放沿海城市的春風,溫州人因地制宜地全力發展輕工制造業。有點小錢的人,就利用家庭中一些已有的設備來開作坊、辦小廠,仿佛一夜之間,家庭作坊遍布全城;身無分文的人,就外出擦皮鞋、彈棉花、賣眼鏡、挑糖擔。在他們的帶領下,中國掀起了一股下海經商的浪潮。但在入世以后,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溫州企業,在產業升級趨勢面前感到力不從心。
困獸兇猛,急切之間,溫州人的投機心理開始孕育,就像20年前他們擔著小商品奔向全國一樣,這一次,他們攜著巨額的資金從故鄉出發,水銀瀉地般奔向全國各個城市——東及上海,西抵喀什,南到芒街,北至哈爾濱,千里奔襲,攻城掠地,把一間間、一層層,甚至一棟棟的房地產像買大白菜一樣買了下來,全國的房地產市場因為溫州人的四處點火而持續升溫。發展到后來,僅憑一句“溫州炒房團要來了”,就可以讓當地的樓市價格立馬上漲。
爾后,從炒房又發展到炒煤、炒油、炒糧、炒電、炒棉、炒國企、炒股……溫州人一波又一波的狂熱炒作,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力,形成一種“溫氏效應”,使許多冰凍的行業迅速融解并洶涌成浪。而在溫州人看似盲目的炒作背后,卻能看到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清晰脈絡。
溫州濃厚的經商文化,源于它獨特的歷史淵源和地理位置。溫州位于浙江省東南部沿海地區,甌江穿城而過。因坐落于溫嶠嶺南,氣候溫暖,故稱溫州。溫州建城已有1600多年歷史,當時城內河道縱橫,有3個水城門與甌江相通,居民進出主要靠船。隨著溫州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到了70年代末,溫州幾乎所有河道全部填平。溫州其實是一個移民城市。魏晉時期,就有大量中原人遷居溫州,北宋中期溫州人口總數已有12萬多戶,尤其南宋以后更有大量北方移民遷入。
溫州土地資源十分匱乏,自古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說。惡劣的自然條件,讓溫州人具備頑強的生存能力和挑戰精神。于是,甌越之地就較早地形成了商業文化,人們“富貴而不務本”,紛紛走上了經商之路。這種悠遠的經商傳統和深厚的商業文化,漸漸地滲透進人們的血液,成為溫州人的一種符號。有人說,溫州人的頭發都是空心的,每根頭發里都蘊藏著商業智慧。根植于溫州人骨髓里的這種“商人基因”一旦遇到適宜的氣候條件,就勃發為一種經濟現象。改革開放后,溫州經濟就發端于這種“草根層”的創業沖動,他們以家庭為單位,以血緣為紐帶,親幫親,鄰幫鄰,很快形成了勢不可擋的商品經濟大潮。
歸納溫州人的商業性格內核,可以看到以下幾點:
第一,強烈的創業欲望。溫州人仿佛具有天生的創業沖動和熱情,個個都渴望有自己的事業,有機會就自己當老板。溫州商人的創業成功還集中表現為他們的創業精神,這種精神有三方面的內涵:一是敢于冒險,二是善于變通,三是勇于創新。
第二,積極尋找“藍海”。溫州商人堅信:沒有人的地方水草最為豐美,“鉆空子”的思維,使得他們往往能從“沒有市場”處找出市場;從紛亂的市場中,尋找到商機。
第三,溫州人的抱團精神也讓外人矚目。在溫州,商會、行業協會是知名度最高、最有面子的經濟中介組織,它是溫州人在各地征戰商場的利器。
第四,溫州人也十分善于炒作。不安分的性格,使他們不僅做事,還做秀。于是,近年來各種轟轟烈烈的炒房團之類此起彼伏。
第五,溫州人與北方人一樣講義氣和誠信。溫州人或采用薄利多銷的方式,或大大讓利的手法,或今天吃虧明天或許能收回的聰明氣量,都使他們在商場上屢屢得手。溫州人認為誠信就是財路,就是商業活動中最高的技巧。
當然,溫州人也避免不了一些弱點——以前,正是因為敢于冒險、游走于當時的政策的邊緣,才開創出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但隨著市場的日趨成熟、社會法規的日益完善,不守成規的溫州人表現出了種種不適應或不習慣,面臨著產業升級難題。
(摘自《中國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