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個月,我作為中方的代表應邀去日本考察,負責接待我的是小島先生。他四十多歲,辦事認真而細致。到日本的第一天我們前往神戶市,住在當地一家酒店里。
一進客房,小島就拿出酒店發的入住手冊仔細看了起來。看完后,他提議我們沿著手冊上標識的逃生通道走一圈。我覺得現在是太平盛世,沒必要這么做,小島卻嚴肅地說:“日本是個地震頻繁的國家,每年平均地震好幾千次,其中震級在3級以上的每天平均就發生4次,我們必須要時刻應對地震的到來。”
我們沿著逃生通道行走,小島告訴我,地震并不可怕,如果能夠預報及時,掌握地震時的救護知識,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小危害。其實地震發生后,真正死于地震的人并不是最多的,更多的人是死于恐慌。
回到酒店,我躺在陽臺舒適的藤椅上,酒店下面的街道上車水馬龍,誰又能想象,這座高樓林立的城市曾在1995年發生過里氏7.2級強震,這次大地震造成五千多人死亡,兩萬多人受傷,十多萬棟建筑物遭破壞,是日本自1923年關東大地震以來人員傷亡最慘重的一次大地震。大地震給震驚了日本人,日本公民的防震意識越來越強烈了。我發現酒店陽臺上有一個鋼制的蓋子,直徑一米五左右,不知道是作什么用的,我喊小島過來看,小島揭開鋼蓋,告訴我下面是一個軟樓梯,這是酒店為顧客準備的第二個逃生通道,一旦地震發生時房門被震變形無法打開,可以順著這個逃生通道到達安全地帶。
回到客房,我還發現在大約一米二高的吧臺下面放著一個綠色的包包,我把它拿了上來,小島卻連忙把它放回原處。小島一本正經地說:“這是防震急救包,一旦地震來臨,酒店的顧客可以首先在吧臺下面躲避,然后再見機行事。防震急救包里面裝著飲用水、干糧、止血繃帶、藥品、防煙面罩、電子信號發生器等。”
晚上我準備上床休息,小島走過來讓我測試一下手電筒的亮度。我這才注意到床頭掛著一個黑色的手電筒,打開電筒開關,一束刺眼的亮光噴射出來。“如果地震發生了,電力也許會中斷,手電筒完全可以擔當你的光明使者。”小島笑著走開了。望著他的背影,我在想,早聽說日本人能夠在地震來臨時表現得鎮靜自若,原來這都源于震前做足了功課啊!
(摘自《每日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