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普通的鄉村“赤腳醫生”,40多年來,憑借著孜孜不倦的潛心鉆研和持之以恒的發憤苦讀,其醫學論文摘取世界博士學位獎。今年他又作為全省村醫的惟一代表參加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并受到原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的親切接見,創造了一個杏林“神話”。尤其是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贏得了鄉親們的盟贊。
4月2日上午,已屆花甲之年的南召縣皇后鄉涼水泉村村醫張玉杰,徒步登門到本村93歲的袁長聚老人家為其把脈、測血壓、開處方,他經常出診為這位行動不便的老人看病送藥。9點多,他又步行2里多,來到村民孟凡梅的家,為其99歲高齡的婆母復檢胃病,調整藥方,為村里耄耋老人送醫送藥,張玉杰堅持數十年如一日。
變賣家畜擴建村所的“赤腳醫生”
剛剛經歷三年自然災害的苦難日子,農村經濟蕭條,缺醫少藥,家境貧寒的張玉杰的父親和弟弟相繼因病去世。孤獨的“灰色少年”張玉杰飽受著無盡苦痛,從痛楚的陰影中走出來,他堅定選擇了懸壺濟世、解除群眾病疼的人生追求。1964年,16周歲的張玉杰擔任村衛生員,從那時起,他就把關愛患者、服務鄉親的宗旨銘記心間。他風里來雨里去背著藥箱行醫鄉間,成為偏遠山村救死扶傷的“先生”。
早些年在農村曾流傳著這樣的俗語:“開過藥鋪,打過鐵,什么生意都不熱”,做醫生贏利豐厚眾人皆知。然而從醫40多年,張玉杰卻不僅沒有半分積蓄,而且舉債投資擴建村衛生所。1975年,他借遍親戚朋友,籌集資金3000余元,在全縣辦起了第一個合作醫療診所,解決了全村群眾看病求醫無門的難題。2000年,全省開始推行鄉(鎮)村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他又率先在本村試行,把家里的積蓄全部拿出來,聘請醫術高超的村醫,配備了先進的醫療器械,使該村衛生所成為全縣第一批甲級衛生所。2005年全省開展村衛生所達標創建工作,他把家里的兩頭豬和一只羊全部賣掉,用來貼補擴建村所,達到了“四室分開”的有關要求,被市縣命名為“示范村衛生所”。就這樣,他先后3次自籌資金大興土木擴建村所,把村衛生所建成擁有固定資產30萬元,業務用房230平方米、7名持證上崗的醫護人員。
工作中,他積極負責地做好預防保健和醫療工作,對全村所有新生兒童都及時建卡入保,嚴格按程序進行免疫接種,做到一個不漏,兒童計劃免疫入保率、接種率常年保持100%。2006年,全縣實施新農合工作,他帶領全所人員把新農合政策宣傳入戶,動員群眾主動參合,一些農民兄弟由原來的無錢看病、靠吃偏方治病,到領取國家報銷、醫費補貼,普遍從中受益。連續3年該村參合率均達95%以上。全村多年來杜絕了傳染病、地方病的發生,他成為全村群眾健康的“保護神”。今年他又作為全省村醫的惟一代表參加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并受到原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的親切接見,創造了一個杏林“神話”。
榮獲世界博士學位獎的鄉村“老土帽”
作為一名鄉村醫生,張玉杰每天要接診10個小時以上,晚上累得精疲力盡,有時連說話都有氣無力。盡管工作繁重,但他從未停止過在醫學求知道路上的探索和追求。他每天堅持凌晨3點起床,自學到6點,然后下田干農活。有時起早外出辦事,晚上回來后,他要擠出時間來補習鉆研,每天自學3個小時,成為雷打不動的“規定”和他日常生活的“必修課”。
功夫不負有心人。憑著這種持之以恒的自學苦讀,張玉杰用了14年時間,通過參加自學考試攻讀中醫專業。57歲時,拿到中醫專業本科文憑。58歲,他又考取了國家執業醫師資格,成為村衛生所的主治醫師。
張玉杰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總結自己行醫體會和潛心鉆研學術,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針對性和規律性。這些年,他擠出時間撰寫了醫學論文lO余篇,在國內外有關醫學期刊上發表5篇。1994年,他撰寫的《津液在(傷寒論)中的辯證關系》,被“世界傳統醫學研究會”評為優秀論文,并在斯里蘭卡獲得世界博士學位獎。1998年,他撰寫的《脾胃與<傷寒論>的辯證關系》在美國洛杉磯獲得優秀論文獎。在長期的醫學實踐中,他針對周邊群眾的疾患特點,總結了一套治療乙肝、腰椎病、肩周炎等諸多疑難雜癥的獨特療法,效果比較明顯,周邊縣市的病人也遠道慕名求醫問藥。為降低病人的醫療成本,他還利用山區中草藥的豐富資源,親自上山采藥、炮制。他自擬的白金湯,對乙肝的治愈率達60%以上。
為患者治病累倒的“喜來樂”
張玉杰不僅醫術精湛,而且醫德高尚,被鄉親們稱為神醫“喜來樂”。2003年“非典”肆虐的時候,人們談“非”色變。張玉杰利用墻報、標語加強科學預防宣傳,還免費向群眾發放中藥湯劑指導預防。當時,村里有兩名從廣州返鄉的務工青年突發高熱,咳嗽不止,他馬上騰出房子對疑似病人進行隔離檢查,每天6次定時測量體溫,與病人同吃同住,直到病人排除疑似,痊愈而歸。
1981年秋天,患痢疾高燒3天的張玉杰正在臥床治療,衛生所來了一位鄰村無依無靠的78歲患病老人陳平,所里醫生不想接診準備把他支走。張玉杰聽說后擔心老人經不起來回折騰,又擔心他沒錢耽誤治療,立即起床帶病為給老人診斷,讓醫護人員給他輸液、煎藥、喂飯,剛把老人安頓好,自己突然昏倒在地上。1983年本村五保戶張俊才患偏癱生活不能自理,張玉杰每天給他煎藥喂飯、端尿擦屎,無論刮風下雨,都按時前往。一個雨后晚上,天黑路滑,他在回來的路上跌倒,導致胳膊骨折,一月后才痊愈,他沒叫一聲苦。
2001年7月,村民張萬林患了嚴重的肺結核,家里經濟困難,張玉杰把他送到縣衛生防疫站,路費、透視、化驗等均由他墊支。行醫40余載,張玉杰為困難群眾墊支的醫療費用累計有3萬多元。有人說他太傻了,他總是樂哈哈地說:“咱當醫生的,就是為了救死扶傷,病人沒錢,咱也得給人家看病吃藥啊,這是做人的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