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jīng)常鼓勵年輕人要“勇于表現(xiàn)”,但“表現(xiàn)”的定義卻涉及文化背景差異。一般外商企業(yè)鼓勵英雄主義,只要你有好的表現(xiàn),立刻能夠得到回饋與贊賞;但是本土企業(yè)的員工大都刻意保持低調(diào),只能心中暗爽,否則很容易惹人嫌惡。
我認為一個人對職場生涯究竟要采取主動還是被動,完全因人而異,這是個人價值取舍的問題,而非對錯好壞的問題。
職場生涯重要一課
我退伍不久進入IBM,擔(dān)任后勤部門的行政人員,我一心求表現(xiàn),工作認真積極,第一年就拿到“IBM臺灣總經(jīng)理獎”。
后勤單位的新人得獎,這在IBM史無前例,我志得意滿,不免喜形于色,在別人眼里多少覺得有些炫耀。當(dāng)時的直屬老板魯為干告訴我:“有些時候,寧可多做事,少說話,否則,會招致別人眼紅和反感。”
這位老板的好意提醒,幫助我學(xué)到了寶貴的一課,日后我在態(tài)度上比較懂得收斂,但在行動上依然熱情不減。
我這一路走來,不管老板的門還是客戶的門,都敲了不計其數(shù)。但我聽說一位大陸的年輕人更厲害,他為了自我推薦,連續(xù)敲了北京738家公司的門,到處吃閉門羹,其中,只有17家公司的主管愿意花時間和他談話,最后他終于如愿找到了工作。這個年輕人的毅力真是令人嘆服。
不做排隊乖乖牛
我曾聽人形容,臺灣年輕人找工作大都強調(diào)“我要跟你一樣”,對于大公司既有的條件、福利等充滿向往,認為只要進入公司就可以擁有這一切;而大陸年輕人則是拼命顯現(xiàn)“我跟你不一樣”,主動展示獨特的一面,包括自己具備的能力,有哪些優(yōu)秀的表現(xiàn),雇用他日后可以替公司帶來哪些貢獻。我自己在面試新人時,也有這種深刻的體會。
如今是人才濟濟的時代,如果你不主動凸顯自己的優(yōu)點,老板怎么知道你的本事?用你和用別人有什么不一樣?
我想到營銷大師賽斯·高汀(SethGodin)繼《紫牛》(PurpleCow)之后又推出的一本十分有趣的書《大聲牛》(TheBigMoo)。
《大聲牛》明確地告訴讀者:世界上大多數(shù)的人及商品,就像是遍及牧場的黃牛,沒什么特殊之處,而且很無聊,所以,要做就做“紫色”的牛,才能引人注目;但是,現(xiàn)在做“紫牛”還不夠,還需要做“大聲牛”。“大聲牛”可說是“紫牛”發(fā)揮的極致,要大聲地把你與眾不同的想法和點子說出來,并且努力實踐它,讓別人看得到成果。
它徹底改變游戲,令人眼睛一亮。沒錯,在組織里面你必須引人注目,否則很容易就會被淹沒。我并不是鼓勵大家一步登天,我想強調(diào)的是,在這個高度競爭的年代,只是做好分內(nèi)的工作還不夠,做一頭乖乖的黃牛不再是升官加薪的保證。
你若是等別人來“三顧茅廬”,恐怕等到下輩子也乏人問津。因為,可以替代你的人比比皆是。你一定要培養(yǎng)自己的特殊之處,并懂得從逆向思考找出路,想辦法把自己變成一頭“大聲牛”。
蹲好馬步亮不凡
“大聲牛”不是敲鑼打鼓到處向人“吹牛”,你必須真有好幾把刷子,靠真本事取勝。平常就要練好打樁、蹲馬步的功夫,再加上自己獨特的招式,一旦出招就讓人見識到你的不凡。
企業(yè)喜歡雇用積極主動、熱情好學(xué)、點子靈活的員工,你必須不停地問:“我能替組織帶來什么價值?我能幫助公司創(chuàng)造哪些利潤?”并找出你異于別人的優(yōu)點,多表現(xiàn),這才是你勝出的關(guān)鍵。
你或許猶豫,這樣大張旗鼓好嗎?別人會怎么看我?一定說我愛表現(xiàn)、臭屁、搞怪!
我能給你的建議,就像當(dāng)年我的老板告訴我的:“態(tài)度不要囂張,但行動要保持熱情。”
你要做“黃牛”、“紫牛”還是“大聲牛”,存乎一念之間,沒有人能為你的前途負責(zé),只有你能決定自己的未來。
但我還是要說,做“大聲牛”沒什么不好,能夠引人注意,證明自己與眾不同的才華和能力,并走出一條不同的路,是多么棒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