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當富人很容易,只要膽子大,比如貸款買套房子,花30%,立刻擁有100%的使用權,首付30萬,就擁有百萬資產,然后便可像大書特書英國《大憲章》時代下院的名言:“風可以進、雨可以進,國王不能進”,因為你是這間房子的主人,仿佛百萬富翁,實際是70萬負翁,現在滿大街都是有幾百萬貸款的負翁。
所以如今走在街上,路見不平,我不敢激動,哪怕吃虧,也要忍氣吞聲,做縮頭烏龜,生怕一拳落在腦袋上,不巧腦震蕩,對百萬負翁來說,好比鋼琴家的手指被折斷,未來的增值能力喪失,后果不堪設想。
我讀大學時,萬元戶可以進入街道首富排行榜的,現在,環線以內的房子基本上超過百萬。現在找個十萬元以下資產的本地“窮人”,很難。找個沒有“應付款”的富人、用計劃經濟時代的語言解釋:“既無外債、又無內債”的富人,更難!找個像窮人一樣生活的人,難上難。
我這里說的“像窮人一樣生活”,就是保持“窮人”的生活方式。我們這一代富人,都是從一窮二白的勞動人民家庭成長起來的,父母一代,哪怕出身地主、小業主,也與無產階級一樣,女孩不過要三角錢,到理發店吹個風,被父親一頓臭罵。那時我們就是這樣儉樸,所以沒有脂肪肝,工資不高,血脂不高,血壓也不高,不像現在“小肥羊”的樣子,整天凸個肚子,好比端了一大盆肥肉,結果,渾身的贅肉,壓迫得關節不好,腰也不好。
現在富裕了,生活方式有些愚蠢,上飯店吃飯,攝入一肚子的油膩,飯后坐在車上,想起血脂正在凝固于血管,然后結塊,然后堵塞,然后中風,重者植物人,輕者像機器人,走起路來,一愣一愣的。想到此,趕緊驅車趕往健身房,花錢在跑步機上,原地踏步,仿佛當年咸菜缸里踩咸菜,不同的是,前者花錢,后者賺錢,前者叫勞動,后者叫健身。
如果依舊保持當年的窮人生活方式,徒步上班,來回起碼六公里,每天的運動量遠遠大于跑步機。走在街上,還可以看“野眼”,全上海的女人喜歡千姿百態的妖艷,仿佛都在為你而靚、而燦爛、而孔雀開屏,免費看白戲!既鍛煉,又欣賞,這叫“割草不誤逮兔子”。
忽然想起,許多白領,其實還是勞動人民,偏偏要學習富人的生活方式:開車去健身房,在跑步機上走路。倘若堅持窮人本色,安步當車,不僅節省了健身卡費、汽油費、停車費、車的折舊費,而且健康。現在講究環保,如果我們不失凡人本色,將淘米的水蓄在臉盆里,然后洗菜,沒有二次污染;洗碗,去污力特別強,碗在手里旋轉時,可以聽到摩擦聲,那是油膩去盡后的聲音;拖地板的水依舊留在桶里,然后沖馬桶。環保,就是循環經濟,就是曾經的生活方式。
做富人,只需要財力;做窮人,則需要智力。但是保持窮人本色,不僅是智力,而且要有境界,尤其有了些錢以后。就像“掙錢需要努力,捐錢需要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