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重情,從古至今,人情貫穿每個人的一生。有情有義當然好,但當人情被利用后,變得不再那么純潔時,它也就成了一把雙刃劍,一不留神,會傷了自己傷了別人。
重情重義:人情成畫皮
就像高手修煉武功秘笈,有可能讓你天下無敵,但也有可能使你走火入魔,人情蘊涵的能量不小,但它的殺傷力也不容小覷。所以,“做生意不能靠關系,最靠不住的就是關系。”《贏在中國》第一賽季晉級賽中,阿里巴巴CEO馬云對一位選手“優勢”的點評不無道理。社會日益浮躁,人心變得不古,人情有時也會成為商業欺詐的“畫皮”。
案例一:
浙江一家塑料制品的方老板應老同學齊某之邀,前去廣東談生意。按照行規,齊某需要先墊付模具費,達到一定量時方老板再返還給他。可齊某說他資金比較緊張,要方老板先付一半。盡管自己資金也很緊張,考慮到是幾十年的老同學了,方老板還是決定要幫一把。他再三叮囑老同學:“我先付一半也可以,你必須在一個月內就把模具做好發到我廠,并且每次要貨必須一月結一次,否則我也為難。”齊某答應得很爽快,執行卻不行。一個月過去了,方老板沒有收到一個模具。現在他資金告急、工廠停產,只能寄希望于老同學良心發現,把錢還給他。
案例二:
方某只是無意被騙,但另一位李老板囿于人情,置企業發展于不顧卻令人扼腕嘆息。小學文化程度的李老板,憑著自己的勤奮和機遇,很早就成了百萬富翁。“能有今天,全虧與自己一起打天下的那幫農民兄弟瞧得起,現在自己富了,不能虧待這幫兄弟。”抱著這樣的想法,他千方百計幫這些兄弟。
知恩圖報理所當然,但是這些年李老板從來沒有向外界招聘過一個高級管理人員和大學生就變得不可思議——他怕“這些人進來之后,會看不起我這幫農民兄弟”。這樣靠義氣經營的企業,發展后勁可想而知。在經過最初幾年的紅火之后,很快就陷入了沉寂。
案例三:
小張的飯館是靠著朋友的支持做火的,對此他也心存感激,只要朋友來吃飯,他是能打折就打折,能免單就免單。可是后來朋友不僅自己白吃,連他的親戚、同事過來吃飯,也都賒欠著。月底一盤算:賬面上是賺了幾萬,可到手的資金只有2000元。考慮良久,小張打電話給這位朋友“能不能結一部分賬”,卻不料惹怒了對方:“我當初是如何地扶持你,如今你卻跟我算計這倆錢兒,真是過河拆橋!”兩人自此交惡。
追情逐義:人情變成生產力
人情練達即生意。當人情、關系能給人帶來切身利益,導致許多人開始逐“情”追“義”時,它也開始變了味道。
胡先生是銷售行業一等一的高手,他的許多單子都是自動找上門的。如果客戶急著要貨,即使貨物已經打包在去郵局的路上,他也會先跟客戶說:“你們還要等一下,這批貨得先發給前面一個客戶。”10分鐘后再打電話過去:“我費盡口舌總算給你們爭取到這批貨了……謝啥啊,咱誰跟誰!”
當人情對生意的成敗舉足輕重時,就需要用心經營。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在給許多企業家做輔導時都會問一個問題:有多少時間用在市場,多少時間應酬官場?一位企業家回答:“在香港,我能把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投入到市場上,但是來到內地,我卻不得不花大半的時間協調各種關系、周旋于各種場合。”言語之間全是無奈。
如果不是這樣做,會有怎樣的結果?自然是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了。轟動一時的孫大午案中,一個耐人尋味的側面就是,孫大午性格耿直,不僅不像其他人那樣處處維護和當地政界的關系,甚至還來“硬的”。這種“不合作”的態度,不僅使大午集團得不到銀行的貸款,眼睜睜地失去了許多發展的好機會,甚至也成了他身陷囹圄的原因之一。
“做生意就是做關系”,有人以此為觀點出了書,“得人情者得天下”,可以培養更多的關系。
無孔不入的商業還將“人際關系”變成了一門炙手可熱的生意。“200元尋某小學領導咨詢孩子上學問題”、“300元找政府部門的朋友打乒乓球”、“800元找局里的人要回被扣車輛”……被稱為“人脈關系第一網”的智客網,其利潤點就是將陌生人之間的人脈交易有償化,從而將社會資本變成生意資本。雖然網站的盈利模式一度受到社會道德的拷問,但是接連不斷注入的風投、日益攀升的點擊率,都說明了人情、人脈這樣的交易在中國目前還有著無盡的潛力。
這需要人們把握自己的底線,更需要商業環境的肅清來做保障。只有如此,才能減少商業成本,提高交易的透明度,才能更好地促進企業的有序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是倫理文化,“情理法”中“情”字當先的觀念根深蒂固。而剛剛展開畫卷的現代商業社會,看中的則是平等、法制和信用,雖然“親兄弟,明算賬”、“先小人,后君子”的現象也有,但想要達到“多一些律理、少一些人情”,我們還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