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喜歡QQ,不喜歡MSN ,討厭父母把自己和別人比較,視周杰倫為偶像。他們是1990年開始出生的一代人——“90后”!他們與“80后”的叛逆相仿,出生成長在物質條件越來越豐富的時間段,卻比“80后”更自我、更出位。
“火星文”在“90后”中間頗為流行,你可以不用全認識這些由一些符號、英文、日文等組成的文字,但最起碼要認識幾個最簡單常用的,比如“3Q得orz”的意思就是“感謝得五體投地”。
這些用“火星文”的“90后”正成為一種最新的商業勢力。更為有趣的是,一些“90后”已經不像“70后”和“80后”那樣對外國品牌和中國品牌分得那么細,而且把使用國產品牌也當成了一種時尚。
“非主流”的潮流制造者
上世紀90年代出生的群體正被冠以“90后”的稱呼。
“90后”的特征是什么?
“非主流”,“90后”的中學生喜歡用這樣的詞來形容自己。百度“90后”帖吧,有關“非主流”的標題讓人眼花繚亂。只是在這里,“非主流”可以是形容詞,比如“非主流的圖片”;也可以是動詞,比如“我非主流了一把”。
“這只是他們自己的一種說法而已,這是張揚個性的一種表現。”雖然很少接觸“90后”的一代,但是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認為每個時代的人都將會成為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都將成為“主流”,所以這種“非主流”的稱呼可能也只是“90后”為了表示自己與眾不同的一種口號而已。
在追趕潮流方面,“90后”和“80后”都不肯落后,最大的差異在于前者不僅追隨流行,他們更喜歡的是制造自己的流行。零點調查一項針對中學生的調查顯示:1985年~1989年出生的群體和1990年出生的群體沒有特別大的差異。相對而言,“90后”更彰顯個性。
不排斥國產品牌的一代
由于從小物質條件優越,一些“90后”已經不像“70后”和“80后”那樣對外國品牌和中國品牌分得那么細。鹽水棒冰、大白兔奶糖等國產品牌都帶給了他們美好的童年回憶。
二線城市的“90后”在追求時尚時,國產品牌也是必選之一。在一線城市,“90后”也逐漸成為國產品牌的擁護者。“現在用國產貨不也是一種時尚嗎?”進才中學的高三學生唐娜娜和身邊的一些同學都不排斥國產商品,只要質量不錯,也夠“潮”即可。和“80后”熱衷外國品牌不同,唐娜娜他們既追求流行的外國品牌,比如耐克和阿迪達斯,但也“非主流”地喜歡國產的六神和美加凈。
企業追隨“90后”?
“90后”們的這種消費習慣已經受到了重視。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DC的用戶調查顯示,在快速增長的2007年的家用PC市場上的主要增幅來自于18歲~23歲的年輕人。這個年齡段的用戶占據所有消費總量的19%,是最龐大的群體。而對于如MP3、手機等其他IT消費產品,同樣是其重要力量。
來自麥肯錫的一組數據表示,相對于外國貨,中國消費者更信任本土品牌,對本土產品質量越來越有信心。在6000名受訪者中,53%的人表示更青睞中國品牌,而在2005年同樣的調查中,這一比例為46%。“未來這一比率肯定還會上升,使數字增加的人可能就是很快進入大學、逐漸走向工作崗位的年輕人。”
如何兼顧傳統的忠實消費者和“90后”的消費習慣是個不小的難題。上海家化注意到了這一點,對一些傳統的品牌進行了年輕化延伸,比如在六神的品牌上延伸出了冰露花雨。“這玩意在使用時不但有傳統花露水的功效,還有噼里啪啦的聲音和酷的感覺。”上海家化市場人員對此產品很自豪。
“90后”為商業社會帶來的變化,不僅僅是擁護國產品牌、求新求酷這么簡單,正如他們所喜歡的“火星文”一樣,需要深層次的解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