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采一:帶帳篷出差的小伙子
李佳,2005年畢業于湖南湘潭大學英語系,當年便來到中國某公司駐剛果(金)分公司的一處筑路工地當翻譯。雖說駐在國的官方語言法語只是他在校學習的第二外語,但他憑著一股學習上的韌勁和在工地上與各種人打交道的口語實踐,很快就熟練地掌握了這門外語。
生活的單調使得呆在那里的年輕人備感煩悶,好幾個同他一塊兒來到工地的年輕人回國了,可李佳留了下來。他成為工地出色的翻譯和項目組領導的好幫手。他的業務水平和工作態度使他很快得到領導的賞識,去年他被調到設在金沙薩的分公司總部上班,并擔任分公司副總經理。
盡管“升了官”,但李佳還不忘發揮年輕人的熱情和積極,經常身體力行地外出考察筑路條件。他時常身穿一件帶風帽的夾克衫,背著一個大大的旅行袋,其中裝著他的全部家當——一臺筆記本電腦、一個照相機、一些資料和洗漱用品等,再拎上一個簡易帳篷,就輕松出發了。
近日,他又赴中非和喀麥隆接壤的布阿爾地區考察。因為公司剛剛買了一份那里的公路建設標書,但誰都對那里的環境不熟悉。那里的地形怎樣?附近有沒有石料場?當地的建筑材料費是多少?人工費用又是多少?對于這些都需要有個比較詳盡的了解,這樣標書才好做,工程的造價才好算。
于是在中非共和國西北邊陲的荒原上,就出現了這個中國年輕“獨行俠”的身影。能坐車的地方坐車,坐不了車的地方走路。如果是到了一個小鎮上,他就住小旅館或教堂接待中心。如果是到了一個村里,沒地方住,就選一個開闊地,最好是打谷場,把帳篷一支,把馬燈一點,就可以工作和睡覺。
有些地方并不容易去,山路彎彎,蒿草遍地,時有毒蛇猛獸出沒。李佳就找個當地向導,讓他揮舞一把大砍刀前面開路??傊?,不達目的絕不回頭。
“為什么公司要派我出來呀,因為我能干,能吃苦啊??烧驗槲页3霾睿教幾?,知道不少新鮮事,我的生活也就有了不少色彩和樂趣。”說這話時,他露出幾分滿足的神情。
風采二:筑路工程隊的女翻譯
來非洲的中國大學生過去以男性居多,可近些年前來非洲的女大學生也越來越多。她們克服了許多障礙,熱情地奔赴這片遙遠的大陸。
張爽,25歲,是一位出生于內蒙古、畢業于北京語言大學的漢族姑娘。她個頭不高,身子單薄,顯得小巧玲瓏。2005年,她通過網上應聘,被北京某海外工程公司聘為翻譯,派到駐馬里分公司工作。
在巴馬科,她認識了另一個也被派到分公司擔任翻譯的云南白族小伙子,兩人相愛了。2006年兩個人被先后調到了這家公司駐加蓬分公司工作。小伙子在首都利伯維爾工作,她則到了加蓬東南部一個名叫萊克尼的小鎮擔任筑路項目組的翻譯,也是項目組惟一的翻譯。
初到工地時,張爽對許多筑路工程的術語都不懂,更不要說把它們準確翻譯成法文了。但是她沒有選擇逃避,而是迎難而上。她把工程方面的常用術語搜集起來,背誦、記憶,使其爛熟于心,再加上實際工作中的反復使用,很快就熟悉了這套詞匯。
由于她懂外語,項目組的許多工作都會交給她獨立完成,大到對外聯絡、寫工程報告,小到接待訪客、送病人就醫。有時為了一個出差任務,她會一天之內跑上幾百公里的路。當地一些部門手續繁雜,辦事拖拉,要想辦成一件事很不容易,她就用中國人特有的韌勁去跑、去談,直到事情有結果。
工作的壓力有時也使她感到煩躁和著急,甚至哭鼻子,但她每次都能很快從脆弱中恢復鎮靜,繼續工作。
現在,該項目組又來了兩個剛畢業的、也是從事翻譯的大學生。張爽則擔任了翻譯小組組長。她與男朋友兩年的戀愛也結出碩果,他們在非洲奉獻出了自己的青春,也收獲了愛情的果實。
后記
李佳和張爽,只是這些闖非洲的中國年輕人的縮影。如今這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真正的“洋插隊”已經成為現實。
在非洲,機遇似乎總是十分關照年輕人,許多大學生十分年輕就成為了專家組長、項目經理,甚至是副總經理、總經理。他們的到來解決了許多駐非企業人才缺乏的困擾,為企業注入了鮮活的力量。
在中非共和國,一位近年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僅20多歲的姑娘,就擔任了某電訊公司駐中非分公司的負責人,她手下員工大多數都是近幾年畢業的大學生。在她的領導下,該電訊公司在中非共和國的業務蒸蒸日上。
這些高學歷者來非洲不光是為了“淘金”,而且是來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鍛煉自己的工作能力,施展自己的才華。而在歐美國家中要想找到這樣的機會絕非易事。
非洲是貧困的,但也是富饒的。有戰亂和疾病,但也有機遇和美好的前景。中國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有理想、有闖勁,在非洲這片熱土上必能有一番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