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炒股已然成為21世紀最初十年,中國財富故事的關鍵詞。如果在這十年中,你從沒有介入過上述兩項理財方式中的任何一項,或許你就要遺憾地發現,21世紀投資的“黃金十年”你已然全部錯過。
1999年畢業來到廣州的胡先生沒有青云直上的幸運。他告訴記者,他的資產“大躍進”是從2006年才開始的。“因為一直工資都不高,加上剛好是和房地產業相關的外勤工作,所以從2005年開始,就已經斷斷續續地開始炒樓補貼一下生活。而到了2006年的下半年,我聽從朋友建議開始買基金,2007年初開始大筆投入股市,至今收獲還算可以。”胡先生說。
胡先生的首次置業是在2002年。這一年,他剛好聽到消息說,廣州海珠區的一個二線江景盤開售,開盤認購價才4000元/平方米不到,在將自己的積蓄以及單位發的一筆錢加在一起后,發現剛好夠交首期,于是一直租房的他動了自己做業主的心思。由于對生活要求較高,幾番篩選后胡先生沒有選擇最便宜的單元,而是選了一個單價近5000元/平方米的南北對流的兩房戶型,南望大學校景,北望珠江,而且戶型方正。正是這無心插柳之舉,使他的房子日后升值迅速。當時胡先生選擇了八成15年按揭,月供約2000元左右。
2004年,胡先生買了一輛車,但每個月工資到手,扣除了供車供樓以及必要的生活支出后已經所剩無幾。2005年,廣州的房地產開始出現明顯的上升趨勢,胡先生托朋友,通過內部轉名的方式小小地炒了兩套樓,到了年底,胡先生與人分成后從炒樓中獲得了約7萬元的盈利。由此,他開始發現炒賣物業原來也是一種投資方式。2005年,胡先生跳槽,收入增加了50%,但是他并未將新增的收入投入到供樓上,而是基本用于生活所需。
2006年初,胡先生將炒樓獲得的利潤作為首期,買了一套總價才22萬元左右的小戶型。本來他是打算在房子成為現樓后再轉手賣出,作為短期投資。然而就在這一年,胡先生發現自己所住的江景兩房升值迅速,到了當年三季度二手售價接近9000元/平方米。他不由得感慨自己當初沒有錢多買幾套,錯過了投資的好時機。
同一時期,銀行的朋友極力推薦他買基金,半信半疑的胡先生投入了兩萬元,到了年底,盈利已經超過了30%。由此,胡先生開始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投資決定:賣樓炒基金。
2006年底,胡先生的物業以73萬元左右的價格成功轉售,扣除銀行貸款后,胡先生實收52萬元。而胡先生之前買下的小戶型也在此時收樓,他開始搬到面積只有45平方米的小戶型居住。而手頭的所有流動現金開始投入基金及股市。
隨后,胡先生開始根據朋友的建議及自己的研究,逐步買入了一些知名基金,而且由于看好銀行的前景,他也買入了小部分銀行股。2007年初,由于工作關系,胡先生開始關注地產股。“2·27”暴跌后,他開始逐步買入地產股。“那時候也不知道是哪里來的勇氣,每個月工資扣除所需后一有余錢,就會陸續投入到股票里去。不過看著題材股在‘5·30’之前的瘋狂,買藍籌的人多少會像我這樣有點不是滋味吧。”胡先生回憶。
始終奉行“不熟不做”這一投資原則的胡先生,堅持在“5·30”至2007年二季度末期間,持續買入自己看好的行業股。此期間胡先生合計在地產股及銀行股上投入了40萬元本金,在基金上投入了20萬本金左右。為了穩妥起見,胡先生選擇的都是績優藍籌。
其后的結果眾所周知,胡先生全倉買入的工行、招行、萬科、保利地產、招商地產等股票,在2007年三季度大放異彩。其中僅招商地產就從2007年3月的20多元一度攀升到2007年10月的100元左右。“最高峰我股票加基金的凈值達到差不多200萬元吧。后來10月份,在藍籌股漲得很猛的時候有些不好的預感,于是減倉了大部分。”
現在胡先生已經還清了所住物業的貸款,目前手頭的流動資金約100萬元左右。“什么時候再入市?這個很難說。好的企業總是只會買貴不會買錯的。比如某些地產股,雖然現在很多人都不看好,可是我還是認為宏觀調控只會幫助龍頭企業資源整合,只要股價不過度透支就值得買入。”胡先生說,目前暫時沒找到像前幾年炒樓炒股這樣的好投資渠道,新一年還是會繼續關注證券市場的投資機會。“但是現在的樓價太貴了,幸虧我還是單身,暫時不用考慮換樓問題。”
根據記者計算,4年間胡先生在物業升值及炒樓、炒股方面的收入,截至2007年末保守估計賬面值約170萬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