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寫作要寫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因為熟悉的人和事,都是自己了解透徹、感受真切、認識深刻的,寫作時就能準確地把握住寫作對象的個性特征,就能寫得真實自然,生動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
日常生活中,同學們接觸最多的是父母、老師和同學,要想把這些熟悉的人物寫得有血有肉,還要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寫人物說了什么,做了什么。
描寫人物大體是從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人手。但是在一篇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中,這四個方面并非全要寫到,有時外貌和心理可以不寫,當然,這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然而人物說的話、做的事必須要寫,而且還要寫得具體、真切。否則,就難以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或精神風貌。
第二,寫人物怎樣說的。怎樣做的。
寫人物說話,要寫出在不同場合說話時的表情、姿態和神色。寫人物做事,要寫出人物的動作或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等。不管是語言描寫,還是動作描寫,都要符合人物的年齡、身份、職業、習慣等,否則就會干巴巴的,不能表現出人物的個性。
第三,讓人物自我表演。
寫人物說話、做事,最好讓人物自己說、自己做。我們要像電影導演一樣,在幕后指揮。讓人物自我表演。而不要像紀錄片中的解說員,自己一味地介紹。這樣,筆下的人物才有立體感,才能讓讀者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效果。
例如一個同學寫校長,他選了兩個事例來表現校長工作認真負責和關心同學。其中一個事例是這樣寫的:“早晨,我早早來到教室,剛脫下外套,一個聲音就在我耳邊響起:‘冷嗎?暖氣熱不熱?’那么親切。我回頭一看,原來是李校長。她走到暖氣前,摸了摸,搖搖頭,顯出幾分焦急和不安……快上課了,李校長又來了,對我們說:‘同學們,這幾天冷,大家要多喝開水,有條件的要每天喝兩袋板藍根,預防感冒,記住了嗎?要當作業來完成。’然后用手扶了一下眼鏡,又到別的班去了。”這篇作文,注意讓人物自我表演,所以,李校長的“責任心”和“愛生情”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寫熟悉的事,主要是寫自己經歷的事。自己是參與者,對事情發展的全過程以及各個階段的特點,都十分清楚,寫起來自然比較容易。尤其能夠把自己的感受與認識寫進去,從而揭示出事情的意義。那么,怎樣敘事才能具體、真切呢?
第一,要交代清楚記敘的要素。
記敘的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敘事時,要交代清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物、什么事情以及事情發生的前因后果。這六要素,只有在別人能看明白的情況下,才可以省略一二。同學們在敘事時,一般都能寫清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和結果,卻往往把事情的過程敘述得非常簡單、空泛,不能給人留下什么印象。因此,在平時作文中,我們就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寫好事情的發展過程。
第二,寫好矛盾沖突和結局。
由于年齡、思想的差異,同學們在家里會與家長發生矛盾,在學校會與老師、同學發生沖突,自己有時也會在思想上產生困惑迷茫。一般而言,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或自己的覺悟,矛盾沖突最終都會得到解決。作文時應盡量寫好事情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沖突,并且力爭寫出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解決結果,使文章有點曲折,有一定的吸引力。
例如一個同學的作文《一字之爭》,就寫得很好。他在作文中寫道:爸爸讓我背誦《回鄉偶書》一詩。當我背到“鄉音無改鬢毛衰”時,爸爸批評道:“怎么把‘衰’字讀成‘cui’了?”我聽了,很委屈地說:“爸,‘衰’字在這里就讀‘cui。”爸爸不信,搬出幾本字典、詞典,與我一同查找,結果費了很多時間,也沒有查到。我就不耐煩地說:“算了吧,就聽您的念‘shuai’吧。”爸爸聽后,反而更加嚴厲地對我說:“什么叫算了?!做學問,就要老老實實,認認真真,有錯必改!”我只好硬著頭皮繼續查找。突然,爸爸捧著《辭海》高興地叫起來,說:“這里是讀‘cui’!爸爸錯怪你了,向你認錯!”作文最后寫道:“我雖然念對了一個字,可在‘認真’二字上,我卻輸給了爸爸。”這篇作文把矛盾沖突表現得合情合理,結局出人意料,作文的主題也突出了。
責任編輯 梅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