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名著,你會發現,其中的景物描寫絕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作者構思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情景交融是名著中景物描寫的共同特征。
讓我們先看《湯姆·索亞歷險記》(見蘇教版七年級上冊2單元)中《當“海盜”去》一章的景物描寫:“空中一絲風也沒有。正午的酷熱使得鳥兒都噤了聲。大自然進入了昏睡之中;只有遠處偶爾傳來的啄木鳥的叩擊聲打破了這寂靜。而這聲音似乎使得籠罩一切的寂靜和孤獨變得更深沉。”作者所寫景物的特點是:酷熱,沉悶,寂靜,孤獨,毫無生氣和活力。這些特征正是為主人公設置的:厭倦了學校枯燥生活的湯姆此時不正是煩躁難耐嗎?一切都“噤了聲”的“密林”不正是湯姆所厭惡的成人社會的禁錮嗎?“空中沒有一絲風”不正暗示著湯姆對自由自在的酣暢心境的呼喊嗎?“大自然的昏睡”不正是作者對扼殺童心的舊教育的詛咒嗎?湯姆飽受壓抑后的苦惱憂傷,尋找放飛童心的新天地而又不得的郁悶,都寓于這景物描寫中。
《“海盜”生活》這一章中的景物描寫同樣精彩。湯姆離開了那令人窒息的生活環境,來到了杰克遜島這個迥乎不同的新天地。作者為主人公鋪設了“煥然一新”的景物:雖然“林子里彌漫著深沉的寂靜”,但卻是“安詳”的,能給人“一種甜蜜的安泰和和平的感覺”。看,景物特征和人物心境不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么?“沒有一片葉子在顫動,沒有一絲聲音干擾大自然的沉思”,這兩句雖然也是寫沒有風,寫寂靜,但與上文所舉例子中的“一切昏睡”完全不同。這里的“沉思”分明是沖破了禁錮的湯姆對大自然的溫馨深邃的享受。接著文章又寫了“一滴滴露珠凝在樹葉和青草上”,寫了鳥聲的應和,寫了“一條小綠蟲子”在湯姆身上“旅行”,“一隊螞蟻”怎樣“干活兒”,等等,置身其中,湯姆“樂得整個身心都在笑”,他放松愉悅的心情得到了釋放。這里,“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生機盎然,“情”的喜悅歡暢,活力四射,自然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增強了感染力。
這種景為情設、情因景顯的寫景藝術也出現在其它名著中,我們閱讀時要多加留意。例如長篇小說《紅巖》中的一段描寫:“窗外,突然一陣閃電,接著就是一陣震耳欲聾的巨雷。黑牢,在雷聲中不住地顫抖……又是一陣春雷,緊接著耀眼的閃電。粗大的、豪放的雨點,清脆地灑在屋瓦上,發出鏗鏘的金屬般的聲音。這聲音錚錚地撥動著心弦,發出強烈的共鳴……‘狂風暴雨啊,快點來吧!’‘震撼世界的春雷啊,快點來呀!’”這里,自然現象和社會背景交融,震撼大地的風雨雷電與推翻蔣家王朝的正義力量合一,兩次激情呼喊與作者憧憬新中國的深情共鳴,產生了動人的藝術效果。
責任編輯:梅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