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兒子結束高考大半年了,負笈遠行,成為一名大學生了。這18年,我真切地感受到育兒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橫看成嶺,側看是峰,孩子長大成人的過程也是我自己人生豐潤圓滿的過程。
培土:兒子每天
知道六個“為什么”
兒子三歲前,為了省事,我在他眼巴巴想聽我講故事的時候,不管他是否聽得懂,就為他讀安徒生童話。不知不覺中我讀完了全本,沒想到兒子倒聽得十分專注。兒子后來語文學習很見悟性,寫作時文字感覺也不錯,是否多少有些受此影響?雖說是為了偷懶才這樣干,但我深知那些美妙的故事和優美的語言一旦“種”進潛意識,總有一天會有收成。所以,一有空我就給他讀唐詩宋詞,卻并不硬性要求他背。
他上幼兒園時,我還常常將讀一則“小學生十萬個為什么”中的“為什么”作為兒子在某件事上表現好的獎勵,吊起他學習科學的胃口。比如,肯翻多少個跟斗,就獎多少則科學小故事。有一陣子,每天臨睡前,他都能得到六個“為什么”的答案。兒子長大后,這成為我們共同的美妙回憶。
賞識:催生孩子
自信、樂觀的氣質
兒子四歲時,我送他去幼兒繪畫學習班,想讓他學習對美的感受力。無論他畫什么,我們都鄭重其事地將畫貼到家中最重要的墻面上,漸漸地,一面墻都貼滿了畫,成了一道特殊的風景。我們讓兒子站在他滿墻的畫面前,拍下照片放在影集中。家中來客人了,我們往往拿出來欣賞一番。父母欣賞的態度可能是最容易培養孩子自信的方法之一。之后,我挑選其中我喜歡的一張,用鏡框裝起來,每次搬家,都帶到新居,放在家中的重要位置。我想傳達給兒子的,除了一份對繪畫本身的喜愛,還有一種以他為驕傲的無聲的語言。
多多贊美,是我和兒子溝通的重要秘訣。我常和兒子掰著指頭數誰的優點多,輪流說,看誰先說不下去。比如我說“我努力工作”,他就會跟上一句“我努力學習”。我想,這樣的方法,肯定比用“你應該……”的句式來得有效果。有一則報道說,一個教育工作者到某中學做了一次實驗,讓學生們拿出紙寫下自己的優點,竟然難倒一大片學生。可見,學生們平時常常處于被批評的壓抑狀態。被“指責”總是不快樂的,即使對成人也一樣。我相信,孩子在被愛、被欣賞、被肯定、被贊美的環境中成長,自信的氣質就會由內而外,仿若天成。
藝術:學琴
讓記憶力十分出色
我覺得孩子都應該接受一定的藝術教育,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兒子五歲開始學拉小提琴,我當初的想法是:會一種器樂,以后既可以有點音樂修養(至少聽得懂交響樂也好),又可以在情緒不佳時有一種良好的宣泄或逃避的渠道。所以,他學小提琴的過程很散漫,我雖然為他請了專業老師,學習過程也貫穿了整個小學、初中階段,但他沒有進度的壓力,更沒有考級的焦慮。無壓力的興趣培養,除了讓兒子對藝術有很好的感受力外,學琴還帶給了兒子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兒子的記憶力十分出色。
懲罰:只要孩子改正錯誤,
媽媽也不再犯
我至今還記得他剛上小學不久發生的一樁事。有一次我去接他,老師說兒子上課不聽講,我聽說后板著臉批評了他。沒想到我第二天去接他時,老師說了同樣的話,這下我的氣可不打一處來了,回家路上不再理他,悶聲不響往前走。他自知理虧,一路跟著也無話。走到家門口,我打開門進去,一反手把他關在了門外(這是很多家長易犯的大錯誤——我的“馬后炮”認識)。兒子倔犟得很,站在門外一聲不吭。
天色漸漸昏暗,那天家中只有我和兒子。我看這樣僵持著也不是個事,于是打開了門。怎么下臺階呢?我想了想對兒子說:“媽媽把你關在門外錯了,媽媽向你認錯。但媽媽是第一次做媽媽,難免犯錯。就像你是第一次做學生,也難免犯錯。不過媽媽的錯是因為你犯錯在先,只要你改正錯誤,媽媽也絕不再犯。”我的一席話釋放了兒子的委屈情緒,他“哇”地哭了。
從此以后,我再也沒聽到學校老師的“告狀”。多年后的今天,想起這事我對兒子依舊懷著一份歉疚,我知道當年的舉動從教育的角度講是極其錯誤的,這比揍孩子一頓還可怕。這種冷暴力式的懲罰如果沒有得到有效彌補,后果會很嚴重。
素質:把學來的
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中學時,兒子對生物學情有獨鐘,進入高中后,理科各科都組織了競賽班。兒子一開始選擇了化學,后來出于對生物學的濃厚興趣,再加上對升學有自己的規劃,悄悄看起了生物競賽書,并且學著把掌握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來了。
有一次我生病,拍出的CT片有黑影,由于不能確定病情,很是擔心。兒子拿過片子一看,說,媽媽不用擔心的,沒什么大問題。我問為什么,他說,片子黑影邊緣是毛邊,所以問題應該不大。診斷結果不出兒子所料,我感到十分欣慰。以后每次體檢,我都會將體檢報告給他,讓兒子為我做“專業”解答。
兒子因此很有成就感,逢到我生病,他會很主動地跑來“檢查”我吃的藥是否合適。他平時也常常為我解答對人體和一些植物的疑惑。看到我“崇拜”的夸張表情,他十分得意。“學以致用”大概也算是一種小小的良性刺激,兒子對生物學的學習一直處于興奮狀態。
有一天,兒子認真地對我說,媽媽,感謝你不阻止我參加競賽,不干涉我參加活動。從小到大,兒子參加的諸多活動,如動漫比賽、辯論賽、戲劇演出等,只要他愿意,我都支持。因為,我知道:一個愿意為自己和集體去爭取榮譽的學生,他最后所學到的東西一定會比一時失去的東西多。
18年來,我和兒子攜手走在一條花香滿徑的成長之路上,我們在溝通和交流中共同學會做孩子、做母親。現在,兒子上大學了,我們又有了新的溝通和交流方式——我從兒子的博客中了解他的大學生活。
欄目管理/曹雯編輯/李賢平
E-mail:cw_079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