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總裁,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有“臺灣半導體教父”之稱。
張博士,中國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麻省理工學院董事會成員兼機械科學院院士,紐約證券交易所、斯坦福大學顧問。
他們的名字都叫——張忠謀。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無疑是亞洲商圈的風云人物。他曾任得克薩斯儀器公司集團副總裁和資深副總裁,是最早進入美國大型公司最高管理層的華人。1985年受中國臺灣方面邀請出任“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為中國臺灣半導體業的崛起和產業升級貢獻卓著。次年,創辦“臺灣積體電路制造公司(臺積電)”,并迅速發展為半導體業的領頭羊。
在2002年以前,張總裁一直在謀劃一件事情:到大陸投資。由于中國臺灣半導體產業缺乏旺盛內需作為支撐,只有到祖國大陸尋求發展才是良策。這位中國臺灣的“半導體之父”曾經在博鰲論壇上預言:“10年內,大陸與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如能實現整合,將會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

2001年,伴隨著中芯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的成立,中國臺灣的半導體設計以及制造業“跨海西進”已經蔚為風潮。隨后,英特爾也繼續東進,在大連設廠。這兩家公司在低端和高端對臺積電形成威脅。在競爭對手的刺激下,臺積電更加積極地看待內地市場。2001年,張忠謀先后輾轉上海、蘇州、無錫、南京以及寧波等地考察當地市場,經過深思熟慮,于2002年把產業落戶到上海市松江科技園。
臺積電上海松江廠占地200畝,位于松江大學與松江大昆工業區之間,屬于新城區。一旦建成,將對上海科技產業發展帶來重大影響。然而由于臺灣當局的干涉,直到2004年11月,臺積電(上海)有限公司才正式投入批量生產。此時距離奠基時間已經延宕了2年之久,且批復僅限于投資總額的6%-7%。對半導體工業熱情四溢的張忠謀對這種干涉大為不滿:“祖國大陸有租稅優惠、科技人才等各項優勢,再加上潛在的市場,如果臺積電幾年之內不去利用這些資源,讓臺積電的競爭對手利用了,那么臺積電將會失去競爭優勢。”
回顧張忠謀的人生經歷,這位半導體業巨子也曾經差點和半導體擦肩而過。在1954年和1955年,張忠謀兩次博士資格考試落第,承受了很大的打擊。幸運的是,他很快就度過了心理陷阱。他避開了一般中國留學生必然會走的路,即轉校再讀博士,然后終生從事教學研究,而是自己去找工作。他在自傳中有一段話說:“許多年后,我把在麻省理工博士落第視為我一生的最大幸運,假如我通過考試,我一定會繼續讀博士,幾年以后,也一定會讀成。……我也絕不會進入半導體界,因那時半導體界根本不雇用機械博士。我也不會進入企業管理,因為這也不是博士常走的路。我的人生會完全兩樣。”十幾年后,張忠謀在職業生涯中仍然獲得了斯坦福大學電機系博士學位,成為張博士。不過,此時的張忠謀已經走進了美國得州儀器公司,與學術研究絕緣了。
對于一般人來說,創業要趁早。這條規律對張忠謀卻不適用,他的業績大都創建于高齡歲月。54歲時,張忠謀單槍匹馬從美國回來,擔任中國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兩年之后,張忠謀成立了臺灣積體電路制造公司(簡稱臺積電)。如今,以張忠謀為董事長的臺灣積體電路制造公司無論從掌握的資金還是每年獲利在中國臺灣都名列前茅。因其在半導體業的突出貢獻,張忠謀還被美國媒體評為“半導體業50年歷史上最有貢獻人士之一和全球最佳經理人之一。”
在這位商人的身上,少年時期的讀書生涯給他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張忠謀自傳》中,他寫到自己的兩大文化背景時說,一是對民族救亡的激情,二是對中國文學的愛好。對民族救亡的激情應該說從他祖父一代就形成了,由“百日維新”、“民主”、“科學”到顛沛流離,個人和家庭的命運與民族的安危緊緊相連,這就是他所說的“大時代”。另一個滋養他的背景是中國文學,他從早年開始就接受了先秦諸子、《史記》、《三國演義》、《紅樓夢》、桐城派和20世紀以來的中國白話文學。
這些愛好并不妨礙他以自己特有的法則來影響半導體產業,實際上,張忠謀對半導體行業的影響是全球性的,遠非局限在中國臺灣地區。正如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所言:他一手創造了兩個全新的半導體產業:無自有品牌的半導體制造代工業,以及無制造芯片業務的半導體設計業。在其引領下,中國臺灣只用了10年左右的時間,就成為僅次于美國、日本以及韓國的半導體第四大地區。
在張忠謀創辦臺積電之前,所有的芯片供應商都是自己設計集成電路,同時自己生產集成電路。但是張忠謀卻認為,今后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方向,是設計和制造分開,而品牌又同設計和制造分開。“Intel設計CPU很厲害,但是生產CPU不厲害,我的成本是他的一半,我的品質比他的好兩倍,我可以幫你去代工。”張忠謀這樣認為。據說,當張忠謀就自己的這個商業模式創新咨詢英特爾的安迪·格魯夫和AMD的杰里·桑德斯時,張忠謀意欲為集成電路設計商和品牌商生產集成電路的想法遭到這兩位行業巨頭的嘲笑,安迪·格魯夫尤其堅決,他說英特爾決不會讓別人為自己生產集成電路。
張忠謀這種商業模式上的創新最終被證明是成功的。英特爾和AMD后來也都成了臺積電的客戶。張忠謀和臺積電的創新之處在于,張將臺積電定義為“專業的集成電路制造公司”,這就不同于那些以設計集成電路為主,同時也替別人代工的公司。
2001年,臺積電經歷了全球半導體產業周期性衰退,營業收入下跌了24%,營業利潤更是下跌了七成以上。對于經歷過戰爭與和平,先后在中國大陸、美國以及中國臺灣輾轉70余年的這位傳奇人物而言,這些挫折不過是過眼云煙。在最灰暗的歲月里,張忠謀還在電子學術界提出了“張忠謀定律”(Morris`s Law),那就是每隔5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經歷一個“景氣循環”,2001年就是一個低谷,這一法則后來被與“摩爾定律”(每隔18個月,半導體的集成度翻一番)相提并論。
即使經歷過谷底,臺積電仍然堅持下來了,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06年,臺積電市值1.7兆臺幣(約合3910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臺灣市值最高的企業,也是最賺錢的企業。在很多業內人士的眼中,產能達到世界半導體行業四分之一的臺積電已經是世界級的公司了。張忠謀卻認為這還遠遠不夠:“我們還在努力中。我們有進步,但我們還在努力中。”關于未來,張忠謀希望兩岸能夠早日實現三通,才能更好地發展臺積電。
臺積電上海大事記
2002年8月奠基
2003年8月臺積電成立
2004年3月辦公大樓啟用
2004年6月生產設備安裝
2004年8月產品試產成功
2004年11月正式批量生產
2005年4月上海設計服務中心成立
2005年6月首次北京、上海、深圳全方位展示會
2005年8月北京、上海、深圳技術研討會
2007年臺積電產能擴充至9萬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