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女首富龔如心在打贏與公公的遺產官司后,保住了華懋集團數百億元的資產。但在得悉自己患了絕癥后,并沒有為自己身后作好妥善周詳的安排,以致遺產訴訟再起糾葛,這一點值得所有華人企業家引為鑒戒。雖然她生前重用的律師聲稱持有她所立的遺囑,但由于立遺囑過程看來很神秘,受益人又非理所當然的繼承者,以致她逝世后,傳媒出現各種質疑遺囑真確的風聲。
據上海市成功綜合律師事務所章禮強律師介紹:“在我國,法律承認個人有訂立遺囑的自由,只要遺囑中涉及的內容范圍不是違法的,個人設立的遺囑就是有效的。”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六條規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并可以指定遺囑執行人。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給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
“對于遺囑的法律效力,經過公證的遺囑是法律效力最大的,如果是一般遺囑,以時效最新的一份為主(如有多份遺囑)。龔如心的遺產案件,關鍵是她的最新公布的遺囑是否是有效的、是公正的。”
關于遺囑的效力,章律師舉了一個案例。杭州的一位畫家,在生前訂立了遺囑,將其畫作、財產全部贈與照顧他生活的保姆,保姆可以按照遺囑的內容成為遺產繼承人。畫家死后,他的直系親屬將保姆告上法院。最后,由于遺囑的原因,原告敗訴、被告勝訴。“在中國,訂立遺囑的行為不是很普及。在農村,80%的人沒有訂立遺囑的習慣。所以,目前,企業或個人應該盡早訂立遺囑,將自己的財產作一個安排,即由誰來繼承或者接受遺贈等等,以免以后引發太多的糾紛。”

而龔如心這種對繼承安排的保密并缺乏司法公證的作風,在華人社會并不罕見,真正有遠見的企業家,會選擇在生前妥善安排后事,并讓親屬與企業員工得悉,杜絕爭產糾紛。如果企業家在世時已安排好接班人,委以重任,交班過渡自然順暢;假如沒有合適的繼承人,又不想把財產悉數捐贈或分派,也可以安排專業管理機構(律師或機構),以信托形式打理企業,按商業慣例領取合理酬勞,企業營運獲利所派發的股息,則可以按遺囑指示,照顧親屬或捐贈慈善事業,這類信托安排在西方社會相當普遍。
同時,中外“富翁們”在對待財富遺產價值的問題上,也存在著意識上的差異。
在美國,富翁往往被稱為“社會贊助人”。比爾·蓋茨,財產超過400億美元,先后捐款250億美元。對這些善舉,他還不愿張揚,只是說自己熱心慈善事業是受到父母的影響。“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另外,在西方,還有一個觀點深入人心:“沒有人能夠豁免賦稅和生死”。他們把納稅看成是一種義務,富翁當然更不例外。而不少的中國“富翁”往往這樣想,自己當年創業太辛苦艱難了,現在就應該讓子女享受享受了,不要再像自己年輕時那樣吃苦了,所以什么事都想為他們安排得妥妥當當。而西方人既不把過多的遺產傳給子女,年輕人也崇尚自己白手起家。美國著名投資家巴菲特說:“我希望我的3個孩子有足夠的錢去干他們想干的事情,而不是有太多的錢卻什么都不做。”而中國的富翁們,是不是只想到為子女留下遺產,還是愿意為慈善事業多作點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選摘
第三條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一)公民的收入;(二)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四)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五)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六)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
第十條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第十三條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額,一般應當均等。對生活有特殊困難的缺乏勞動能力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應當予以照顧。
(感謝李慶春、章禮強律師對本文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