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樂妍
拍賣會上不僅僅是古董、珠寶、工藝品、書畫,有一種比黃金還要貴重的“白松露菌”近幾年也成為了拍賣會的主角,并連續創下拍賣新紀錄。神秘又天價的白松露菌引來了大家關注的目光。
拍賣會上的珍寶
2007年12月1日,有“世紀白松露菌”之稱,重逾1.5公斤的菌王,在佛羅倫薩、倫敦及澳門三地競投,經逾二十口叫價后,最終由賭王何鴻通過電話,由四太梁安琪以33萬美元(約257萬港元)拍得,創下近年白松露菌拍賣新紀錄。
據介紹,意大利人克里斯蒂亞諾·薩維尼和父親2007年11月23日在比薩附近的一棵橡樹下發現了這塊最大的白松露菌。它生長在地下0.75米處,父子倆花了一個多小時才將它完整挖出。
每年9月中旬至12月是松露的收獲的季節,但意大利2007年夏天持續干旱,以致產量大降至只有2006年的一成,這令白松露菌身價上揚一倍,由2006年每公斤售價2.8萬元至3.9萬港元,飆升到了5.6萬元至7.8萬港元,更加凸顯珍菌的珍貴罕有。

無獨有偶,2005年11月15日,香港麗嘉酒店大廚岑柏濤展示了一株價值95萬港元的白松露菌。這株白松露菌是由一名來自香港的女子,在意大利舉行的一個國際慈善拍賣會上,經過一輪激烈競投后拍得,此株白松露菌成不規則形狀,足有兩至三個拳頭大,重1.2公斤。這個國際慈善拍賣會為第七屆白松露菌拍賣會,專門拍賣白松露菌,拍賣會于2005年11月13日在意大利北部舉行,競投過程激烈,分別有來自倫敦、上海、香港的名廚及商人出價,價格不斷飆升,最終被來自香港的女子以6.4萬英鎊(折合港元86.4萬元)擊退所有對手,連傭金需共付95萬港元,“贏得松露歸”。
2006年11月14日,又一株價值125萬港元、重1.5公斤的白松露菌在香港麗嘉酒店展出。這株“天價”白松露菌是2006年在意大利舉行的第八屆世界白松露菌拍賣會上,香港商人胡應湘通過衛星連線,以125萬港元擊敗來自巴黎及倫敦等地的買家競得的。
難得的美食珍品
白松露菌于1950年首次被發現,之后更成為宴會中的佳肴。
松露喜歡堿性的石灰土,土壤粗松且易排水透氣,夏天生長期時需要下雨,需一點水分但不能太多,它也怕春天時下又大又長的雨;因為松露無法自己進行光合作用來制造生長用的碳水化合物,因此必須和橡樹的根須共生存活,利用橡樹的根須來吸取養分,因此,松露的生長范圍一般都在林木聚集的樹叢間。也因此,松露的人工栽培更為不易,如在橡樹根部植上松露菌絲,在7至10年后,幸運的話,就有收獲松露的可能。過熟的松露會在土里解體腐爛,釋出孢子,發芽長成菌絲,遇到橡樹根須后共生長大。
由于白松露菌散發著一股帶有蒜頭味的濃郁香氣,意大利平民喜歡用來伴著芝士片或面包同吃,用于菜式上則有助提升食物的香氣及味道。由于只能靠具有認可牌照的狗以靈敏的嗅覺挖掘,并且為保持鮮度,挖掘后只可存放約10天,令白松露菌身價不菲。掘出后把其表面泥土擦凈便可以了,不必清洗,為保持鮮味,最好于兩星期內食用。
世界各地均有出產不同品種的松露,英國有紅紋黑松露、西班牙有紫松露,日本也有松茸,但論罕有及美味程度,當中以舉世聞名的法國“黑色鉆石”黑松露,以及意大利“白色黃金”白松露最為矜貴,被稱為美食珍品。直至目前,還沒有人工培植的松露出現,只有野生的。
意大利白松露菌:學名Tuber magnatum,子囊果直徑2 -10 厘米,圓形、不規則球形或不規則塊狀,淡黃褐至灰褐色,表面平坦稍有片狀的絨毛。果肉黃褐、灰褐至暗灰色,被白色或黃灰色、有時呈紅色暈的菌脈所穿透,具蒜香味。孢子蛋形、脊呈網狀,黃褐至褐色,大小約(32-45)×(30-40)微米。夏、秋、冬季生長在含鈣質土壤的不同闊葉樹林中,如白楊、櫟、白柳及意大利赤楊。
法國黑孢松露菌:子囊果直徑3 - 6 厘米,圓形或不規則塊狀,暗褐至黑褐色,表皮被金字塔形的疣所被覆。果肉最初是白色,很快變成暗褐至褐黑色,被白色、稍后變成褐至紫色的菌脈穿透,具芳香味,孢子大小約(29-55)×(22-35)微米,長橢圓形,具刺,暗褐色。冬季在鈣質土壤的殼斗科樹種(主要是毛櫟)、榛木及松樹下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