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用一個暑假學習中文
他早在1987年就游歷川滇
他放棄跨國公司的優厚待遇,在上海創業打拼
他認為中國人和美國人很像
Wm Patrick Cranley,他是個美國人,卻說:“我叫柯煒文,屬鼠,2008年是本命年啦!”
認識Wm Patrick Cranley先生是在一次酒會上,作為酒會的主人,他將每一位客人都照顧得無微不至。更讓我吃驚的是他說一口非常流利且標準的普通話,而且他對中國、對上海的了解和熱愛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
不遠萬里來到中國
Patrick和中國的第一次結緣早在1986年,他作為25個美國研究生之一,來到南京大學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學習。那以前他已經在美國的名校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獲得了MBA和中美研究所政治經濟學兩個碩士學位。
1986年的中國,剛剛開放不久,但這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卻顯現出了年輕的狀態,它似乎卸去了沉重的包袱,整理好心情輕裝上陣,這樣的中國激發了同樣年輕的Patrick無限的驚喜與好奇。
那時中美之間深度的民間交流還很少,對于絕大多數美國人而言,他們并不適應中國的環境,所以很快25個同學里就有兩個打了退堂鼓,跑回了美國,而Patrick與他們恰恰相反,他不但能夠適應,還樂在其中。所以他完成了學業,還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Patrick不但沒有半途跑回美國,他甚至連規定可以回美國的“探親假”都放棄了。趁著假期,他就像當年的李白和徐霞客一樣游歷中國的大好河山,而且起點很高,一開始就沒看上那些跟著導游人擠人的“景觀游”,而是直接做“深度游”,一頭扎進了大西南。
“那時的云南、四川啊!可真美!” Patrick至今記得第一次深入川西、滇南時,那里獨特的地貌、山水、人文、民風所帶給他的震撼。
Patrick之所以來到中國能如魚得水,還得拜賜于他的積累。他大學里學的是國際關系,主攻亞洲方向。那時研究亞洲經濟的教授都把眼光放在崛起的日本、新加坡等國上,而剛剛進入大學的Patrick卻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那一年的暑假,他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打工、度假、玩游戲,而是報讀了語言學校——他要學習中文,雖然這種古老的象形文字對于美國人來說,在聽說讀寫等所有方面都以“超難”著稱,但Patrick顧不上了,也沒有仔細考慮,因為他對這個大國已經產生了不可遏制的濃厚的興趣,所以他一腳踏進來了,并且越走越深。
對著口型努力把“bpmf”的發音發準確,握著鋼筆使勁把“橫撇豎捺”的筆畫寫端正,那時的Patrick并不知道十幾年之后,他真的會來到中國,并將事業與家庭都安在了上海。他只模糊地感覺到,漢語和中國都為他開啟了一扇門,他從好奇到了解,最終徹底地愛上了它。
“他們都有很強烈的平等觀念”
碩士畢業后的Patrick并沒有如愿來到中國,他進了一家著名的保險公司。1989年,他被公司派駐新加坡,主管亞洲業務。雖然沒能來到中國,但華裔居多又使用漢語頻繁的新加坡,讓他覺得自己離中國又近了一點。
終于在1995年的深秋,香山漫山飄紅的時候,Patrick來到了北京,已與這個他無限熱愛的國家闊別近十年。而這十年間,它真的是日新月異,成就斐然。這個偉大的國家曾經創造過讓人炫目的輝煌,也經歷過漫長悲痛的苦難,而它能夠將一切歸零,以一個全新的姿態站起來,跑起來,跑得很快,有些方面甚至跑到了前列。看到了這些,Patrick感到無比欣慰,為自己的眼光,也為這個他認定的第二故鄉。
既然來到了中國,Patrick就再也不想走了,兩年后的1997年,他爭取到了來上海工作的機會。一到上海,他完全被這座城市迷住了,它如此大氣、開放、海納百川而又從容不迫。Patrick覺得上海所具有的這種氣質那么熟悉,原來它像極了故鄉巴爾的摩。
巴爾的摩是美國非常重要的海港城市,著名的95號公路橫穿其間。這個城市的特質就是將光榮與夢想用開放、從容的心胸去承載,加上和上海類似的氣候環境,使Patrick一到上海就覺得像回到了故鄉,沒有絲毫陌生的感覺。
來到上海的第四年,也就是2001年,Patrick成立的自己的公司——亞京咨詢,主營品牌推廣、公關傳播,花旗銀行等都是他的客戶。今天的Patrick和他的全家完全是一家“新上海人”。他的家庭非常幸福,太太Tina不但是他的賢內助,還是職場上的好幫手,兩人24小時呆在一起,已經十幾年了,彼此不但沒有看膩,而且越看越愛,也越來越像。他們有一雙兒女,一個14歲、一個13歲,和Patrick一樣都非常熱愛中國,能說流利的漢語還能閱讀漢文書籍。
“我覺得美國人和中國人很像,這也是我以及我們全家很容易融入中國的原因。”Patrick鏡片后的眼睛非常睿智,很多情況下,他并不像一個生意人,而更接近于一個研究者,“他們都非常努力、而且本身都很聰明,頭腦里沒有根深蒂固的保守觀念,能夠接受新事物,適應新環境。中國人和美國人都很喜歡開玩笑,很有幽默感,這一點不是每個民族都具有的。最關鍵的一點,在我看來,他們都具有很強烈的平等的觀念。”
Patrick的這些對中國、中國人的觀念,不少對我來說都是新鮮的。觀念是容易固化的,很多時候,也許我們已經改變,變得更好了,而我們自己卻沒有發現,此時Patrick的看法,就成了我們的鏡子。
包子店的活招牌
Patrick喜歡建筑,喜歡上海的老房子,他認為建筑是歷史最好的代言人。世界上任何一個融合型的大都會都會有各種風格的建筑,每一座房子都是歷史沉淀后的縮影,上海也是如此。所以Patrick把家安在歷史氣息濃郁的徐家匯老租界區域,而公司則在徐家匯商圈,每一天他都在上海的昨天與今天之間進進出出。
Patrick喜歡生活著的上海,也喜歡和老百姓們打交道。他家的附近有一家包子鋪,他不但是這家鋪子的常客而且還做過他們的活招牌。
包子鋪的經營者是外地農村來的一家子,剛剛起步的時候一切都非常困難,包括申領營業執照。Patrick每天都可以看到他們,起早貪黑,每天很努力地活著,他想到了美國移民潮時自己的祖輩們,也是一樣的情況。推己及人,Patrick心懷悲憫,在偶然的情形下,他和包子鋪全家人有了交流的機會。Patrick本身就是做品牌推廣的,小小一個包子鋪自然難不倒他。為了幫助推廣,他憑著自己的“金發碧眼”,往包子鋪門口一站,做起了活招牌,效果奇好。后來在他的幫助下,包子鋪的營業執照也順利到手。
“現在我每天還是可以看到他們,他們會笑著和我打招呼,還經常要送給我包子吃。” Patrick在敘述這一段的時候非常愉快,總是微笑著,“我感覺他們就是我剛才所說的中國人——聰明、努力,背井離鄉來到上海,也融入了上海。我可以感覺到他們和我的交流的姿態很平等,和其他人也一樣。現在他們的小孩在上海讀書,也許還不能像一個真正的上海小孩一樣要什么有什么,但最關鍵的是要有一個平等的觀念,無論待人待己。等他們的第三代就完全是個上海人了。這就是‘新城市移民’。在美國,我的祖輩也是這樣走過來的。每次看到這個包子鋪、看到他們我都會很開心,心里會很敬佩。而且也感覺自己這個‘老外’也在參與他們的發展、成長,以及上海和中國的發展、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