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志英

目前,在銀行、基金、券商、銀行、信托等機構QDII“五龍出海”的格局下,不少保險公司的海外投資,可利用合資公司的外方資源優勢,其投資能力未必吃虧。
QDII基金的熱銷,使保險公司按耐不住寂寞。保險QDII不但正式進入中國投資者的視線,目前它還正在急劇演變。
順大勢,拓渠道
保險公司推出的投資險種越來越多,大量資金流入保險公司后,保險公司努力尋求新的投資渠道,投資要求與沖動應該說非常強烈,在近日進入債市的路被進一步掃平之后,將目光轉向海外市場是一種必然趨勢。
保險QDII是保險機構將自有以本外幣計價的資本金、公積金、未分配利潤、各項準備金、存入保證金及其他資金按照未來出臺的投資辦法投身海外,并不像銀行發行QDII產品一樣,先吸收客戶的資金再進行投資,壽險產品的長期性和保障功能決定了保險公司不會像其他金融機構一樣打著投資的招牌去吸收保費。
保險公司海外投資主要是指國內保險公司外匯資金在境外的運用,國內保險公司的外匯資金主要來源于三家保險公司海外上市后募集的資金。人保、中國人壽、平安保險三家保險公司在境外上市,分別募集到了約8億美元、34億美元和18億美元的外匯資金,充實了資本。
此外,保險公司的外匯資金還包括外資保險公司的資本金和外匯運營資金、中資保險公司吸收的外資股份以及外幣保險業務積累的外匯資產,國內保險業的外匯資金總額已經超過100億美元。境外投資細則將發布保監會為“走出去”開閘放水
保險資金"出海"投資應投資全球發展成熟的資本市場,配置主要國家或者地區貨幣。投資形式或者投資品種包括: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存單、回購與逆回購協議、貨幣市場基金等貨幣市場產品;銀行存款、結構性存款、債券、可轉債、債券型基金、證券化產品、信托型產品等固定收益產品;股票、股票型基金、股權、股權型產品等權益類產品等等
投連險產品配置QDII基金,可間接投資海外證券市場。
保險公司的投資策略素以謹慎為主,海外投資符合其風險偏好。一般認為,海外市場的投資收益未必趕得上A股市場,但風險相對較低。類似A股市場“5.30”暴跌的震蕩,較少出現在海外成熟市場上。即便新興市場,其市盈率也遠低于A股市場
目前,在銀行、基金、券商、銀行、信托等機構QDII“五龍出海”的格局下,不少保險公司的海外投資,可利用合資公司的外方資源優勢,其投資能力未必吃虧。即便像國內銀行一樣投資于海外知名的股票基金,也可獲得不菲的收益。
兩大新變
QDII產品已經大概確定兩個方向:一種是申報全新投連險或分紅型產品的投資賬戶,該賬戶可以全球配置;另一種是在現有險種中增設新的可投資港股的賬戶。
在“港股直通車”暫緩的情況下,部分投資者尋求間接投資海外的渠道。繼銀行、基金公司紛紛推出QDII之后,保險公司也開始試水QDII。
顯然,投資者在保險投資方面已不僅僅滿足于內地市場火爆的投連險,而希望通過保險QDII把觸角伸向海外市場。
從市場分析看,相關部門鼓勵保險公司擴大海外投資的范圍,以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并提升保險公司的競爭力。一些分析師認為,保監會允許內地保險公司開始或增加向海外的投資,這些舉動或是針對控制流動性,而不專注于A股市場。
在保險QDII細則尚未出臺的情況下,在現行投連險產品賬戶中增設可投資海外市場的賬戶,是目前保險QDII“曲線出海”的可行方式
揮師香港
QDII資金出海,香港自然成為投資熱點.香港市場不足內地A股一半的市盈率,無疑成為了一些資金尋找的價值洼地.在內地A股和香港H股兩地同時上市的公司,平均兩個市場的差價竟然高達83%.內地A股市場的股價遠遠高于毗鄰的香港市場的股價,而我國實行資本項下外匯的管制制度,使得很多覬覦低價位的H股的投資者將對QDII產品青睞有加.另外,香港證券市場經過多年發展,市場更為成熟和穩定.這些都也為日后保險公司推出QDII產品的收益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同時也是QDII產品吸引投保的的重要賣點.。再加上保險公司海外股票投資多樣化,保險QDII資金出海不只是把目光只放在香港股市。近期相關監管負責官員表示保險QDII資金今年應可投資紐約證交所和倫敦證交所上市的股票
重保障,輕冒險
無論哪種保險產品,最本質的特點離不開保障功能,提醒不要過份強調其收益性,更要關注其保障的內容.因此,“保險QDII產品依然以保障為主”,保障功能仍然是其根本.但無論怎樣,多了一條投資渠道,保險資金的運用范圍和投資方向更加多樣化和靈活化,對于以后購買設立QDII賬戶的投連險產品的投資者來講,可以視為一個好消息.。相對于前期在內地投資市場的高回報,保險系QDII產品主要投資仍舊集中在回報穩定的產品上。保險資金在海外市場的主要投資工具仍舊集中于債券,還有少量股票,并不涉及衍生產品、股指期貨和權證。保險QDII產品它主要采用保障和穩健的投資策略。
保險資金境外投資對于資本的向外擴張無疑是一大利好,在人民幣升值的過程中,境外資產用人民幣衡量相對便宜,因此保險資金QDII的出臺有利于國內資金的境外投資。此外,這是對國內過剩資金的一種釋放,有助于“流動性過剩”的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