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

自2006年9月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掛牌成立之時起,股指期貨的籌備工作便拉開了序幕。此后的籌備工作便主要從法規政策和技術系統兩方面著手開始。在經過了幾個月的征求意見后,作為股指期貨推出的法律基礎——《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率先于去年4月正式推出,相關的管理辦法也跟隨陸續出臺。
去年6月,中金所又公布了《中金所交易規則》及實施細則,標志著股指期貨的法規籌備已基本完備。而在會員建設方面,中國證監會先后在2007年4月中旬和6月下旬公布《期貨公司金融期貨經紀業務資格審批》和《期貨公司金融期貨結算業務資格審批》行政許可規定。
證監會于2007年7月批準了首批金融期貨業務資格的牌照,為股指期貨的會員申請提供了“通行證”。而10月18日,《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金融期貨業務系統技術指引》的推出,明確了中金所會員的基本技術條件和要求,從技術上為相關單位申請中金所會員資格提供了具體的指導。
2007年10月23日,中金所首批10位會員誕生。從這次首批會員的組成來看,股指期貨交易跑道的框架雛形已被搭建,從全面結算會員到交易結算會員再至交易會員這一“自上而下”的架構體系已經形成。這對于參與股指期貨的投資者來說是具有非常實際意義的,首批會員的誕生意味著從投資者至交易所進行股指期貨交易的這一通道已經被打通。
2007年11月13日,中金所批準了12家期貨公司成為該所的第二批會員單位。種種跡象表明中金所會員批準已進入密集期。
2007年11月29日,中金所又批準了17家期貨公司成為該所的第三批會員單位。已獲得中金所會員資格的期貨公司已達到了39家之多,占整個期貨公司數量的兩成以上。會員數量的不斷擴充預示著股指期貨的上市條件日趨成熟。
2007年12月11日,中金所批準了13家期貨公司成為該所的第四批會員單位。獲得中金所會員資格的期貨公司達到了52家,占整個期貨公司總數量近三成左右。其中,全面結算會員的數量已達到7家,交易結算會員數量擴大至27家,交易會員數量已達到18家。
從目前來看,雖然滬深300指數期貨初期的門檻很高,但是一些資金雄厚的個人投資者、私募基金在當前的估值下會對指數期貨的交易抱有極大的熱情,他們會通過T+0機制在投機和套利交易中頻頻出手。
另外,包括公募基金、QFII的機構投資者也有一定的套期保值需求。
因此,滬深300指數期貨的交易量會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這就對期貨公司的凈資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根據《期貨公司風險監管指標管理試行辦法》中要求,期貨公司凈資本不得低于客戶權益總額的6%。即便前期有些期貨公司有過注資行為,但我國的期貨公司總體規模還是不大。期貨公司規模過小,數量如果又少,那就更難以承受客戶的保證金水平,對市場會造成一定的風險。按照國際上的經驗,結合國內期貨公司目前的資本狀況,在滬深300指數推出初期,中金所會員數量最少應該在50-60名左右。
而目前的中金所會員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分布上,均已達到初期股指期貨市場的要求。
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特別結算會員仍沒有出爐。有關人士認為,在推出股指期貨時機日趨成熟之際,不排除在沒有特別結算會員的情況下,由全面結算會員承擔交易會員代理結算業務。但是,由于涉及到同行競爭和客戶信息保密原則,交易會員一般不會選擇全面結算會員,而是傾向于通過銀行做結算。據了解,交通銀行,民生銀行等6家銀行已經通過中金所的技術測試,有望在近期就能獲得會員資格。
其次是證券公司為期貨公司提供中間介紹業務的牌照還沒有發放。許多證券公司IB業務資格的申請已經提出,但是審批結果還未公布。
最后是機構投資者參與股指期貨的某些條款沒有確定。雖然幾個月前,監管層向包括QFII、基金、保險等機構發布了征求意見稿,但是某些條款遭到了機構的質疑,最終的規定仍需等待。
但是,解決這些問題所需要的時間并不太長,因此股指期貨或將在今年初推出。